哲学导论

作者:王德峰
ISBN:10位[7208034486] 13位[978720803448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6-1
定价:¥15.00 元
内容提要
在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所成就的分门别类的学问中,哲学总是戴着神秘的面纱。然而,正是在哲学家的自我怀疑中,我们看到哲学因其最深刻的诚挚而拥有的高贵。哲学家在他有可能向众人解释何谓哲学之前,已经无数次地拿这个问题考问了自己。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共分五篇:绪论、哲学的诞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先验哲学、历史哲学。本书更注重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注重哲学同人生的关联,对以往哲学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去僵化、海涩、玄奥之弊,有清新、流畅、贴近人生之感,是哲学教材改革的一个示范。
作者简介王德峰,男,1956年出生于上海。高中毕业后做电工,高考恢复后投考复旦大学哲学系被录取,毕业后分配至上海译文出版社当编审,期间获得上海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1989年重返复旦修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
王德峰先生主要教授《哲学导论》与《艺术哲学》两门课程,其授课风格极富魅力,激情洋溢,见解深刻,不时有笑谑语,深得学生爱戴,被誉为“哲学王子”。有好事者将他的上课的录音发至网上,广为流传。王著述寥寥,但量少质精,有《哲学导论》,《艺术哲学》等。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学院副院长。
目录
前言
一、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
1.哲学的定义问题
2.文明与自然
3.精神与自然意识
4.精神的本性
5.观念的真实性问题
6.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
7.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
二、哲学的诞生
8.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9.“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
10.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三、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11.Ontologie及其汉译问题
12.世界本原学说
13.本体论的开创
14.思维与存在
15.一元论与二元论
16.道与名器
17.死亡问题与终极关怀
18.克服虚无的道路:哲学与宗教
19.“形而上学”释义
20.自由与决定论
21.目的论与决定论
22.身与心
四、认识论与先验哲学
23.真理与认识论问题
24.通达真理之路:感觉?抑或理智?
25.“休谟问题”
26.理性的隐秘判断
27.现象界与智思界的二分
五、历史哲学
28.世界之为真理的过程
29.历史与逻辑
30.历史中的偶然与必然
31.历史与自然
结束语:哲学的当代变革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在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所成就的分门别类的学问中,哲学总是戴着神秘的面纱。若有人问道:你学的专业是什么?答曰:哲学。于是,常有一个让你难堪的问题紧随其后:什么是“哲学”?尽管你可能已把多年的精力奉献于哲学,这问题却仍使你困惑。不要以为,你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未成为“哲学家”,才答不了这个问题,你的苦恼其实也是不少卓有成就的大哲学家同样具有的。他们在长期的哲学探讨中时时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哲学的真正使命究竟是什么?她究竟能否引导我们达到确凿无疑的真理?现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其毕生努力归根到底围绕着他向自己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哲学家?物理学家..
书摘
本体论的开创
用追寻“第一因”的方法来揭示诸存在者的最基本的规定,这种努力所以归于无效,是因为在感性的经验世界中不可能有“第一因”。假如我们仍然要追寻那统驭和规定万物的根本原
因,那么,第一,这原因必须不再是其他事物之结果,即它自己同时即是自身的原因;第二,这原因必须是能保持自身不变的。换言之,必须以“自因”取代“第一因”。
自因之为自因,在于它既是自身存在的原因,又是所有他物存在的原因。
自因可能吗?在感性经验世界中不可能。第一因是还在感性世界中的特定事物,但它不可能被找到。自因不在感性世界中,它如何被找到?
有一个比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因与它的作为具体事物的果之间的关系。太阳与阳光的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大家都会承认是一种因果关系:太阳是因,阳光是果。但这种因
果关系比较特别。第一,它不在时间中。不是太阳作为原因之事项先存在,而后有阳光作为结果跟随其后。第二,太阳本身不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东西,可被直接感知的,是阳光。所以,作为原因的太阳,可视为不在感性世界中。但我们确知太阳的存在。我们凭什么确知这一点?凭阳光。也就是说,凭着我们感知到的阳光,却确知了非感性的太阳的存在。而且,我们同时又知道,非感性的太阳并不在时间上先于阳光:太阳不是阳光的前因。我仃桩理解这种关系方面,毫无困难。在这一理解中,我们知道感性的东西是以非感性的东西作原因和根据的。
现在问,在这种理解中包含了什么?包含了一次超越的推知:由感性的阳光而推知非感性的太阳。超越所达的知之对象,被确认为一种自因的存在。
从世界本原学说到本体论的过渡,即是从对感性的第一因的探求到对非感性的自因的探求。这一过渡取决于能否找到超越的推知之法。
这一方法的最终寻得,要归诸巴门尼德,所以,巴门尼德是西方本体论学说的开创者。但巴门尼德并不是孤立地达到这一成就的。古希腊早期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他之前已为他的开创
性工作做好了准备。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准备,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思想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
毕达哥拉斯是与阿那克西曼德同时代的人,可见这个学派创立之早。当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们努力以物质性的原始要素来规定万物本原时,毕达哥拉斯派已开始屏弃这种做法,另辟
超越感性之路。他们在数中找到这条道路。亚里士多德后来用简要的话概括了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的基本思想:“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