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洲刘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陈洲刘氏

一, 陈洲刘氏的来源

刘姓源自尧帝 号陶唐氏,名放勋,生子源明,尧封其子于刘地,故始得姓,源明即刘姓始祖。汉高祖刘邦就是源明的第七十四孙,我们陈洲刘氏是高祖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代。陈洲始迁祖伯二是高祖五十二世孙,唐隆德公之后,贵迁公第十二世孙,生于南宋淳佑二年,于贵池黄龙叽迁桐城陈家洲。贯茅屋,置家业,生子养女,衍为桐城望族,迄今已历近三十世,七百余年。

二,陈洲刘氏的人丁

陈洲刘氏是桐城第一望族,自伯二公迁桐以来,人丁兴旺,就居住本洲刘氏不下四万余人,况且周边的金社乡,铜陵市,池州市也有大量的我族人丁,总人口不下八万,历来名人辈出,知府就出了数十人,封典大夫及知县就有上百人了,文人达贵那就更数不胜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桐城文派刘大魁。

三, 陈洲刘氏的家谱

陈洲刘氏的第一部谱牒是明永乐年间文渊阁大学士伯二公八世孙文昭公所著,第二部是万历年间十一世见山公所著,清康熙丙寅年统修宗谱,雍正甲寅开始分房修为支谱,(陈洲刘氏从八世开始分房,我们始祖伯二公产千字行十人,皆成巨族,但只有八子千八公留在陈洲了,六世祖添一公产克字行八子,长子克温公后一派为长房,八子克惠四子为分别为另四房,目前陈洲刘氏分为此五房,克温长子炳,克惠四子晏,景,冕,喧)其后嘉庆元年,同治七年,皆有续修,最后一次续修是民国六年,目前各房皆有存世支谱,当前我族正在积极筹备续修新谱之中。

四, 陈洲刘氏的字派

伯二公十六世至三十五世字派为:如秉先隽法 彝伦叙复敦 忠清胥孝友 宏远起新声

目前本族在世最大辈分为伦行,最小辈分为友行。

五, 陈洲刘氏的人物

(基本上属于晏公后裔,其他四支房人物还尚未整理出来)

刘文昭,明洪武年间生人,为大学士征至文渊阁赞修永乐大典,不受明皇恩赐,得笔墨而著家谱,为陈洲刘氏第一部谱牒。

刘庆恩,字梓卿,道光年举人,历任河南舞阳县,密县等县知县,授邓州知州,升任广州知府,诰授朝议大夫,晋封中宪大夫,请二品封典。

刘春荣,字培林,号怡园,奉直大夫,著有就正文稿。

刘庆成,字莱卿,号子瞻,江苏候选监知事,诰授奉政大夫。

刘安澜,字蔚卿,号金溪,同知衔,江苏松江府经历署奉贤县知县,请四品,封典授朝议大夫。

刘魁,字湘六,号梅亭,清乾隆间举人,文林郎,先龙泉县知县,后授浙江盐政大使,候补直隶州知州。

刘壁,字六瑞,号一堂,国学生,由州同知加府衔,诰授朝议大夫。

刘琢,字五珠,号鲁堂,清诸生。从师族兄刘大櫆,受其古文法影响最深,诗古文词皆有法度。著有《鲁堂诗集》。诗集载国朝诗粹,诰封奉政大夫。

刘瑶,字祝三,号敏齐,清贡生,由国子监考取正班训导,改任刑部司务厅,山东长山县知县,例授奉政大夫。

刘熏,字幼苗,号竹齐,候选县丞,钦加五品衔。

刘华清,字南亳,清乾隆间国子监生。每遇荒年,则与弟华渚捐金赈济,冬天散给棉衣,救济灾民;并募金建汤沟浮桥,便利行人。

刘馨,字笔山,清乾隆间国子监生。汤沟浮桥年久失修,他捐钱修固,保障行人安全;买义山,埋无主棺柩;施药物给穷人。著有《笔山诗存》四卷。

­刘晓,字初白,国学生,好学笃行,著有绿莎窗艺。

刘如超,号芥川,国学生,修职郎,著有芥川文集。

刘小波,字清桂,江苏巡检加五品蓝领。

刘宅俊字恺生,号悌堂,今陈洲乡人。幼时家境贫苦,父亲以教蒙馆为生。11岁上山砍柴,一日路过父亲蒙馆,在窗外听父亲讲书,片刻即去。第二天,父课学生复讲,都不能回答,而窗外有人作答。父出门见是儿子,抱之大哭。主人知此事后,让其入学附读,3年后考取秀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授广西来宾知县。后历任天河、修仁、荔浦、怀远等县知县。后自认为不会做官,辞职回家。晚年作诗,名望很高。

刘坤厚,字博陆,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初授陆军少校,国军团长。

刘庭俊,号介舟,五品衔,任浙江温州府府经厅,例晋奉政大夫。

刘愉,字叔度,号雪波,承德郎,著有自怡集三十二卷,道光进士,任浙江安吉县知县,陕西米脂县知县,耀州知州。

刘恂,号郎溪,文学生,著有郎溪文艺,诗赋试律论等集。

刘宗龄,号冬友,吏部主事,诰授承德郎。

刘听泉,号松均,候选布政使,加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

刘硕亭,号松直,历任贵州黎平古州清军都匀等府同知兼摄永宁知州,升大定府知府,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

刘宗锡,字松桥,任山东长山县知县,候选知府,授文林郎,例封朝议大夫。

刘松应,号经门,乾隆年间贡生,历任无为州学正,青阳县教谕,授修职郎,诰授资政大夫,道光三年荒捐青邑士民恭请上奏奉旨旌表好善乐,施坊建汤沟镇河北下街。

刘大宾字奉之,号螺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授山西徐沟知县,后调任贵州普定知县。为官清廉,为人敬仰。

刘日耀字韬伯,号南高。明末诸生,官歙县训导,明亡后隐居合明山麓。

刘新发字青鲁,号藜轩。清乾隆间贡生,与刘大櫆系同窗好友。著有《藜轩文集》。

刘在孚字乘木,号信庵。清乾隆间国子监生。官议叙经历。工诗文,常捐金资助穷人。卒年90岁。

刘岩字春山,清乾隆间国子监生。他乐善好施,尽力资助公益事业。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荒,他开仓出谷,救济饥民,人称“善人”。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陈家洲人。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大櫆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很大。乾隆间,常州钱鲁斯受业于大櫆之门,后与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师说”传诵于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恽、张二人始尽弃骈俪之学,专治桐城派古文,传人日众,后称“阳湖派”。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陈洲刘氏世系渊源说

刘氏受姓肇,自陶唐厥后,累公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历四十三世传至周宣王,时以杜伯公为始祖,又历五十七世传至李唐,时以隆德公为始祖,公生二子,长孟昭,次仲昭,孟以讨黄巢有功授山东道节度副使转自池州判官,贵池县志载公以唐喜宗中和四年卒于官,葬齐山寺西有刘通判墓碑巍然在望,仲由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历任贵池宜黄县令,梁时又调浮梁朝厥,由来原籍河南洛阳,宦籍江南池阳世系源流章章可考,由隆德公历十二世传至石公游九华何姓清甫公见而以女配之,寄居青阳生五子,当残山胜水,蒙古人南下,遂各谋迁徒,唯伯二公又池阳黄龙矶渡江至桐城东偏牍牌洲遂上岸卜之,乃而居,是为迁桐之始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