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传

作者:《刘伯承传》编写组著
ISBN:10位[7800921018] 13位[9787800921018]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定价:¥45.00 元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伯承传》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组织编写,历时十二载,在采访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和知情人,查阅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知情人,查阅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和人民军队建设中,大智大勇、禅机妙算、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形象。书稿由中共中央军委委托《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科研部主持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编辑推荐
《刘伯承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编写的一部元帅传记。
该书56万余字,分为24章100节,选用了45幅珍贵的照片,反映刘伯承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活动情况。书中真实准确而形象地记叙了刘伯承长达70余年的斗争生涯,以他的足迹为线索反映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展现了他和邓小平共同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英雄业绩;详尽而又概括地介绍了他出类拔萃的军事理论,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特别是他那极其丰富的指挥艺术、作战谋略和军事教育经验,对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而又重点地讴歌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优秀品质。
目录
第一章泥脚文人的爱子
第二章川中名将
第三章举义泸顺
第四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五章从白区到根据地
第六章长征
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
第八章厉马太行
第九章虎狼夹击的岁月
第十章敌进我进
第十一章针锋相对
第十二章鏖战冀鲁豫
第十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十四章战略展开三回合
第十五章中原逐鹿
第十六章决战淮海
第十七章挥师过大江
第十八章解放大西南
第十九章治军必先治校
第二十章向正规化、现代化进军
第二十一章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三更灯火五更鸡
第二十三章一九五八年的风波
第二十四章有口皆碑
刘伯承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书摘
1923年秋冬,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困扰着他的不仅是身体的创痛,更多的是对前途的忧虑。刘伯承因伤离开部队后,讨贼战事由胜转败,先是重庆得而复失,随后成都也遭到敌人的重兵威胁。这一方面是因为讨贼军在胜利面前产生骄惰心理,领导层各怀私利,只关心自身势力的扩大,不想继续协力作战。前敌总指挥赖心辉属四川边防军系统,不愿看到熊克武第一军势力因战胜而强大,竞在攻占重庆后按兵不动,坐失乘胜进军的良机。另一方面敌军重新集结力量,吴佩孚任命刘湘为川康善后督办,取代袁祖铭统领所有对讨贼军作战的军队,随即进行了连续的反攻。消息传来,刘伯承既痛心于讨贼军的失利和四川形势的再度逆转,又不得不认真思考今后的归宿。
正在这时,吴玉章给他以极大的关怀。吴玉章是老同盟会员,曾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是四川各界很有声望的人物。他与刘伯承的交往十分密切。当时,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恽代英、杨圈公等人创办《星期日》等刊物,鼓吹新文化、新思想,热情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派人深入到工人、农民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
吴玉章深知刘伯承的为人,对他的出众学识、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十分钦佩。对于他的军事才能,更是格外赏识。吴玉章几乎每隔三五日就要到他的住处,一面探视病情,一面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后来,通过吴玉章的介绍,刘伯承结识了杨圈公。
杨圈公是四川潼南人,早年留学日本。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活动,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并留心物色优秀人才,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
这两位革命者相识以后,交往十分密切。刘伯承曾经回忆说:“1924年我在成都与圈公同志一起,可以说朝夕不离,论说当时局势。”这时在吴玉章、杨圈公二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杨圈公在接触中了解到刘伯承十几年来摸索革命道路始终不渝的精神和救国救民的一片赤忱,以及作为一个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能。1924年1月2日,杨圈公在日记中写道:“伯承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军人中尤其罕见。返川许久,阅人不可谓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出。”1月4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伯承机警过人,并且很勤学的,头脑也异常清晰,不是碌碌者比;又兼有远大志向。得与之交,我心内是很快活的。目前我们虽说不上深厚的感情来,但我已决意与渠长久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