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后汉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续後汉书

(元)郝经撰

续後汉书

九十卷(永乐大典本)

元郝经撰。经,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追封冀国公,谥文忠,事迹具《元史》本传。经以中统元年使宋,为贾似道所拘,留居仪真者十六年。於使馆著书七种,此即七种之一也。时萧常《续後汉书》尚未行於北方,故经未见其本,特著此书,正陈寿帝魏之谬。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而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原本九十卷,中间各分子卷,实一百三十卷。升《昭烈》为《本纪》,黜吴、魏为《列传》。其诸臣则以汉、魏、吴别之。又别为《儒学》、《文艺》、《行人》、《义士》、《高士》、《死国》、《死虐》、《技术》、《狂士》、《叛臣》、《篡臣》、《取汉》、《平吴》、《列女》、《四夷》诸传。复以寿书无《志》,作《八录》以补其阙。各冠以《序》,而终以《议赞》。别有义例,以申明大旨。持论颇为不苟,而亦不能无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质吴廷,而入之汉臣;李密初仕汉,终仕晋,《晋书》以《陈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则於名实为乖。又黄宪卒於汉安之世,葛洪显於晋元之朝,而皆入此书,则时代并爽。其他汉、晋诸臣以行事间涉三国而收入《列传》者不一而足。又《八录》之中,往往杂采《史记》、《前後汉书》、《晋书》之文。纪载冗沓,亦皆失於限断。揆诸义例,均属未安。然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说,多有裨於世教。且经以行人被执,困苦艰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气节之士,低徊往复,致意尤深。读其书者,可以想见其为人。又非萧常、谢陛诸家徒推衍《紫阳绪论》者比也。是书与经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为刊行。然明以来绝少传本。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录》一卷,全佚不传。其全篇完好者犹十之六七。其《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今各据原目,编辑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旧。间有残缺,其文皆已具於《陈志》,均不复采补,以省繁复。又经所见乃《陈志》旧本,其中字句,与今本往往异同,谨各加案语标明,以资考证。书中原注,乃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经集载《寿正甫诗》,有“新书总付徐无党,半臂谁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史》所谓经留宋久,书佐皆通於学,苟宗道後至国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有“缱绻患难十有三年”之语。考经以庚申使宋,则是《序》当作于壬申岁,而书中不书至元九年。盖时南北隔绝,尚不知中统之改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义例,颇有发明,而《列传》中或有全篇无注者,殆传写有所佚脱欤。

书名 卷数 引书体例

《续後汉书》 一 《续後汉书.第一.律历志上》

《续後汉书》 二 《续後汉书.第二.律历志中》

《续後汉书》 三 《续後汉书.第三.律历志下》

《续後汉书》 四 《续後汉书.第四.礼仪志上》

《续後汉书》 五 《续後汉书.第五.礼仪志中》

《续後汉书》 六 《续後汉书.第六.礼仪志下》

《续後汉书》 七 《续後汉书.第七.祭祀志上》

《续後汉书》 八 《续後汉书.第八.祭祀志中》

《续後汉书》 九 《续後汉书.第九.祭祀志下》

《续後汉书》 一○ 《续後汉书.第一○.天文志上》

《续後汉书》 一一 《续後汉书.第一一.天文志中》

《续後汉书》 一二 《续後汉书.第一二.天文志下》

《续後汉书》 一三 《续後汉书.第一三.五行志一》

《续後汉书》 一四 《续後汉书.第一四.五行志二》

《续後汉书》 一五 《续後汉书.第一五.五行志三》

《续後汉书》 一六 《续後汉书.第一六.五行志四》

《续後汉书》 一七 《续後汉书.第一七.五行志五》

《续後汉书》 一八 《续後汉书.第一八.五行志六》

《续後汉书》 一九 《续後汉书.第一九.郡国志一》

《续後汉书》 二○ 《续後汉书.第二○.郡国志二》

《续後汉书》 二一 《续後汉书.第二一.郡国志三》

《续後汉书》 二二 《续後汉书.第二二.郡国志四》

《续後汉书》 二三 《续後汉书.第二三.郡国志五》

《续後汉书》 二四 《续後汉书.第二四.百官志一》

《续後汉书》 二五 《续後汉书.第二五.百官志二》

《续後汉书》 二六 《续後汉书.第二六.百官志三》

《续後汉书》 二七 《续後汉书.第二七.百官志四》

《续後汉书》 二八 《续後汉书.第二八.百官志五》

《续後汉书》 二九 《续後汉书.第二九.舆服志上》

《续後汉书》 三○ 《续後汉书.第三○.舆服志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