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龙尾村 龙尾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镇政府以东5公里处的千河川道,距长青工业园区仅3公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昼夜温差较大,生态环境良好,灌溉设施齐全。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网络全面覆盖,通信事业发达。人均耕地面积大,劳动力充足。具有发展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1986年以来该村大力发展苹果生产。现已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大村。2005年被宝鸡市确定为优质苹果示范园,并申报了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2006年被陈仓区委、区政府授予为农业经济重点村建设先进村。

该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4户,1958人,998个劳动力。耕地面积2559亩,果树面积580亩,年产量1890吨,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2元,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1450元。苹果种植农户348户,拥有初、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8人,聘高级农艺师1名,设有农技校1所,农资服务部2个,销售方面:本村拥有果品经纪人8人,并与四川、广东、广西、新疆、广州等大中城市18处客商建立了友好合作信息网络,另外辐射带动临近北湾、南湾、留村、新华、吴家沟、张家寨、灵龙、井边头等10多个村发展苹果园3000余亩,成为陈仓区渭北塬区最大的苹果生产专业村。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该村将本着科技兴农,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同步跟进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本村苹果产业建设,争取将本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2、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福利镇龙尾村

龙尾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福利镇东南部,距集镇约19公里,总面积52.8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354户,1853人,其中瑶族人口为1328人,占总人口的72%,是阳朔县唯一一个瑶族聚居地。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812亩,其中水田695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柿子、板栗、橙子等,人均收入为800元左右,不足400元的村民占总人口的20%左右,属自治区级贫困村。

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修通顺梅至龙尾村委的四级公路。其余部分自然村通机耕道。

目前龙尾共有学校4所,其中公办3所,村办一所。地处河背小学的中心校是完小,其余3所只开设1-3年级的课程。龙尾中心校共有在校学生130多名,教师11名。其余3所学校均为20人左右,均为一名教师任教,为三级复式教学。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村委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村民思想有较大的转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果种植。2003年春新种柿子400多亩、橙子400多亩、金桔100多亩。

3、山东省莱芜市大王庄镇龙尾村黑龙潭孕育出著名的莱芜古八景之一的“龙潭星现”,黑龙潭外,有一个秀丽迷人的小村庄,那就是龙尾村。龙尾村位于大王庄镇中部,源自黑龙潭的黑龙河从峡谷中穿出,经过龙尾村向嬴汶河(汇河)奔去。龙尾村由八个自然村组成:上车场、下车场、运粮石、仲家岭、康家庄、苏家庄、南牛头河、东牛头河。

龙尾村名称的来历

如果把蜿蜒曲折的黑龙大峡谷看做一条龙的话,黑龙潭就像龙头,黑龙潭水幻化成黑龙河沿着大峡谷曲折蜿蜒,如龙身一样腾挪舞动,龙尾村恰好处在大峡谷的出口处,就像翘起的龙的尾巴,这就是从地形角度关于龙尾村名称的来历。龙尾村60岁的村民张修忠还向记者讲述了关于龙尾村名称来历的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黑龙王原是上天之神,因触犯天条,被玉帝贬下天庭,罚他在人间吃苦受罪,以正天规。他投胎到新泰县东南李三庄一李姓人家,这一天是六月廿四,李家夫妇见孩子红脸阔嘴,其貌不凡,心中大喜,取名李赤。李赤十来岁时突遭大厄,父母双亡,从此四处流浪,后因贩麻赔本,流落到莱芜西北乡。人生诸多磨难使他心灵感悟,时常仰天长叹,忏悔己过。玉帝念其心诚,赦免其罪,准其在黑龙潭为王,掌管章、莱一带的行云布雨之事。

从此以后,章、莱一带风调雨顺,李赤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开始称他为“黑龙王爷”,他也就心安理得地享受起人间烟火来了。黑龙王感到寂寞,于是,他化作原来青年时的容貌,四方寻俊美佳人。后来,他听说东边山口村一位魏姓财主家的闺女长得十分俊俏,便来到魏家当了伙计。从此与魏女不时见面,天长日久,渐渐地产生了感情。李赤会变成大长虫(龙)的事,魏姑娘早有耳闻。这天魏姑娘在井边洗衣服,李赤在井台边石板上睡觉。魏姑娘说:“小李子,都说你会变长虫。但我没有见过,你变给我看看。”李赤拗不过,说了声“你可别怕”,就地一滚变作黑龙扎进井里,头朝下,尾向上,爪动尾摇,井水四溢,尾巴在井沿不住地摆动。魏女见状,惊慌失措,急忙拿起捶衣服的棒槌朝井沿的尾巴砸去,几乎把尾巴砸断。李赤负痛带着将断的尾巴携着魏女腾空而起,同时一条布条飘落,上书:“我本黑龙王,寻偶到凡间,良缘由天定,府第在龙潭。”从此魏女与李赤成了恩爱夫妻,被当地人称为“魏娘娘”。

李赤携魏女腾空回黑龙潭,到了龙尾村上方时,连着的尾巴掉落,所以村子便被称作龙尾村。李赤也因丢了一截尾巴,混上了“秃尾巴老李”的称号。

其实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人说他叫李佐举,今天又听到叫李赤的说法,到底哪个为准呢?据张修忠讲,他1996年曾和张鲁振在黑龙潭附近的一块“赤龙潭碑”的残碑上见到这样的记载:黑龙王姓李名赤,号“水德王”。由此可见,黑龙王名为李赤的说法更有依据。

李本起义遗址

龙尾村所辖的自然村中,有几个名称非常有意思,上车场、下车场、运粮石。这些有趣村庄名称的来历和一个人是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李本。

李本,寨里镇原枯河村人,地方富豪。1444年大歉收,附近村民闹饥荒,民不聊生。李本捐献粮食千石,救活了很多百姓。朝廷在枯河村为其立了“义民坊”,赐村名为义庄,地方官送“仗义李本之家”门匾。后来不知何因,李本对朝廷不满,举旗造反,声势渐大,在龙尾村附近山寨驻扎。一天,李本在大王庄镇的悬羊吊鼓山上,忽见山下官军来围,声势浩大。李本见取胜无望,至傍晚设悬羊吊鼓之计,趁夜色逃跑,起义失败。

如今,龙尾村很多村名和地名都与李本活动有关系。据考证,龙尾村的上车场、下车场是李本当年停车修车的地方,康家庄、运粮石村为李本储存粮食的地方。龙尾水库北有李官寨,如今寨门还残存,寨门前面有一道深沟,李本当年借助沟两侧的两块巨石架起一座吊桥,进山寨后收起吊桥,形成天然屏障。在李官寨内,有很多当时舂米用的石臼,其中三个并排的石臼,直径约有半米,足见当年李本人马之多。李官寨西北侧山坳处有李官厅遗址,是李本起义厅。龙尾村西的吊鼓山海拔608米,是李本的大本营,山顶上南北向排列有三个山头。

龙尾村和牛的渊源

龙尾村所辖自然村中有南牛头河和东牛头河村,在村头还有一块石头被称为“牛肚子(胃)”,这似乎都与牛有关系,关于这些村名和地名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元朝末年,朝廷法师夜观天象,有真龙天子下界,便下令杀掉当年出生的所有孩子。朱元璋的母亲当年带着朱元璋逃亡,流落到大王庄镇龙尾村一带,来到一片栗行旁边,眼看就要被官兵追上,朱元璋的母亲看到附近地里农夫在耕地,把朱元璋放到耕地后的犁痕里就马上离开了,农夫不忍看到孩子被官兵杀害,赶忙犁土把孩子盖住了,官兵追过之后,村民猜测孩子被埋了这么长时间,十有八九会憋死了。但没想到小朱元璋的鼻子上方有几个蝼蛄把土给扒开了,朱元璋幸免遇难。后来村里人收养了他,朱元璋便在村子里住下来。一次,朱元璋和村里几个五六岁的同龄孩子在一起玩做皇帝的游戏,轮流坐到一块顶部狭小的石头上面去,其他人则像臣子一样在下面给皇帝磕头,但其他孩子坐上去后,大家一磕头,就掉下来,只有朱元璋能稳稳当当坐住,于是同龄人都把朱元璋视为“老大”,都愿意跟着他一块玩。

朱元璋给村里一财主家放牛,有一次,朱元璋和同龄的孩子说:“放了这么长时间牛,还不知道牛肉啥滋味,我今天想知道牛肉的滋味!”于是朱元璋便和同龄的孩子们把财主家的牛宰杀掉吃了牛肉,吃完后,为了不被发现,把牛头扔到了河里去,牛肠子、牛肚子、牛心扔到了不同地方。最后把牛尾巴插到地里,回去后向财主说,牛钻到地里去了,财主不信,拉了拉地里的牛尾巴,居然有牛叫声。

在龙尾村,村头一块石头酷似“牛肚子”,河里有一块石头和牛头相像,还有一堆石头,有的像牛心、有的像牛鞭,另外还有一块石头上有明显的一段一段的花纹,酷似肠子,在地里还有一块石头像牛尾巴。

当然,事实应该是先有了这些酷似牛身上东西的石头,然后才演绎出这个传说故事,和实物巧妙结合。

龙王庙 戏台子

在龙尾村幼儿园的院子里,有一棵苍翠的古柏树。村民说,这是当年在村里大庙前的几棵柏树,几棵大的在大炼钢铁时期都被砍伐掉了,如今保留下来的这一棵当年是比较小的,树龄也有数百年了。

村里老人说,村里的庙规模较大,设有玉皇殿等殿,周围村子村民都到庙里求福,后附近几个村联合重修庙宇,重修后的庙宇红墙绿瓦,非常壮观。庙在文革时期被破环。

后来在庙前建了一个大戏台子,戏台子在附近非常有名,在龙尾村唱戏,出去数里地仍然听得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龙尾村的地形呈向外扩散状,就如同一个扩音器;另外,村里老人讲,当年戏台子的横梁用的是南方一种特殊的木料,有传音效果。所以当年在龙尾村唱戏,上崮村、下崮村这一片很多人坐在家里便能听戏。[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