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联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三十年前,永联是苏州地区版图上找不到的一个贫困小村——人口不过三四百,人均年分配只有68元;谁想到,三十年后,永联竟变为闻名全国的富裕村——2007年,永联有村民10174人,村民人均纯收入15801元。

永联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的土地上出现的无数奇迹之一。

这个奇迹

的发端是1978年。

永联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地围垦成陆建村。塘浅、坡荒、地洼,遇雨就涝,无雨就旱,不要说别的,就是生存都有困难。迁移来的200多户农民走了一半。为改变贫困面貌,县里派了几次工作组,都没见成效。1978年,吴栋材作为县里第六次派出的工作组的组长和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来到永联,开始了和全体村民携手奋斗的历程。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硬是让这个滩涂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无工不富,村办企业开新路

吴栋材初到永联,为让村民们看到发展的希望,想出了挖塘养鱼的路子。村民苦战39天,挖出50亩鱼塘,并将取出的土垫高为地种粮。第二年,田里粮食丰收,养鱼也获得了2000多元的收入。

通过这一仗,吴栋材和村党支部认清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便组织村民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

1984年,吴栋材看好轧钢这一行。他认为改革开放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农民的第一大事就是盖房子,会需要大量的钢材,他决心带领村集体办轧钢厂。1985年,克服诸多困难,永联产出了6000多吨建筑钢材,利润达到154万元。这一年,永联还清了债务,打出了第一口深井,修了第一条砂石马路,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了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

为了集中力量办好轧钢厂,村支部把已经办起来的七八个小厂关、停、转、送。1989年,钢材市场由热变冷,不少小钢铁企业纷纷歇业关门。而吴栋材他们利用集体积累的资金,加大技改力度,扩能增效,投资改造和建成了4条先进的轧钢生产线。不久,邓小平南巡讲话,国民经济迎来又一次发展高潮,永联轧钢厂抢得发展先机。

近几年,永钢乘势而上,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陆续投资建设了第二线材厂、新棒材厂、第二制氧厂、3万吨级长江自备码头等重大工业项目。如今的永钢集团,拥有500万吨钢和500万吨材的年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企业,公司生产的“联峰”牌钢材,是建筑钢材市场的著名品牌。集团总资产近145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245亿元,利税达到22.08亿元,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192位。

2007年,永联村仅可支配的股权收入就超过 8000 万元。

以企带村集体经济实力强

永联的实践则证明,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在村建设中累计投入了数亿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

村里投资十多亿元建设了拥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商业街、农贸市场、休闲公园等的系列配套工程。投资500万元建成集图书馆、健身房、棋牌室、歌舞厅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投资5000万建起篮球场、文化广场和影剧院。2006年,永联村投资10亿元,为村民建现代新村,全部建成后,8000多村民都可以入住公寓式楼房,同时节约土地800多亩。对购买新村住房者,村里每平方米直接或间接补贴1400元,实际购价为每平方米500多元,远低于建设成本。

在给村民造福的同时,村党委还千方百计为村民“造血”。永联经过数次并村后,村民过万,解决村民就业成为村里的一项重头工作。村党委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了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他们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卫生、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被永联村民称作“富民福民工程”,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苗木公司对外承接绿化工程,出售绿化树木,每年可获得上千万元的效益;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100多位没有进永钢的农民,可就地转化为苗木公司的“工人”,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而苗木基地本身则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

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村企相联苏南模式新境界

在抓永钢发展的同时,村党委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水平,建立村民保障体系。2007年村民通过享受7项集体补贴,人均获益近5000元。在医疗上,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在教育上,村民子女上小学、读初中每年可获得500元的补助,上高中、读大学每年可获得2000元的补助。

如此美好的新农村,其发展的基石就在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经济。

永联集体经济发展的最成功经验就是村企合一。在村党委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之间形成了“三个统一”:村企重大项目统一决策和规划;村企资源统一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这一机制,使村与企的目标合一,发展集体企业是手段,富民强村是目标。

这其实就是苏南模式的典型经验。

世纪之交时,苏南涌动起企业改制的大潮,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要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转型。此期间,永联也先后历经两次改制。作为永联村党委书记、永钢集团的董事长,吴栋材想,永联村养育了永钢,永钢长大了,如果全盘卖掉,甩开村民,怎么对得起永联村?为此,保留了村集体在永钢的25%股权。

正是这25%股权,在村与企之间划了一道线,使村和企不再界限不清,村是村,企是企,村与企之间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不吃混毛猪了。同时,也是这25%股权,在村与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村集体资产转化为企业的股本金,形成了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华夏第一钢村——永联,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建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再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村目前所辖面积10.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76个,村民10025人。2007年村可支配收入达8000万元,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达144亿元,拥有500万吨钢和500万吨材的年产能力,名列全国冶金百强企业第29位、全国500强企业第192位。2007年村工业销售收入超245亿元,利税达22.5亿元。永联村先后获得“江苏省百佳生态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30多项省和国家级荣誉。

永联村长期以来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生产向商品经济时代的集体经济转变、继而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资本跨越的发展路径,闯出了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正在以新的居住、生活、生产、组织和收入等方式,实现着农村、农业、农民存在方式的转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追求永无止境的永联人在永联村党委的带领下正迈开矫健的步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2、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濮院镇永联村

永联村位于濮院镇西南,东与永越村相连,南与新河村莲花桥港为界,西与永兴港梧桐镇为邻,北连320国道,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3.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245亩,辖24个村民小组540户,人口2220人。村支部现有党员49名,党员平均年龄55岁。先后被评为“先锋工程”五好村党支部,桐乡市级文明村,桐乡市全面小康建设整治达标村,桐乡市生态示范村等荣誉。村级集体资产总额700万元,村组建有桐乡市永联物业租赁有限公司,村级集体收入达65.04万元(06年),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人均293元(06年),农民人均收入9299元(06年)。

3、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永联村永联村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南部,南靠练市、乌镇,水域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村域面积 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2257亩,辖区内17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370户,总人口1380人。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共5名,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0名。

该村工业以木业毛纺为龙头,拥有个私企业21家,农业以养殖为主,拥有个体养殖户35家(以养殖业为主)。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9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53元。全村注重环境整治,配有垃圾回收清洁制度。村民积极参加医保,98%以上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道路桥梁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正在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新一届村委会成立后,快速引进了工农业企业,使得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07年度该村全面开始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如今的永联村通过全面改革和创新,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社会文明和谐,全面迈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永丰镇永联村由戎家、黄兴、周家、宋庄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该村现有耕地面积249公顷,总人口数2348人,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82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603元。

5、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黄坛镇永联村永联村位于黄坛镇南面方向,离镇所在地约3公里路程。海拔一百米,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地理环境相当优势。 永联村由四个自然村(下张,外王,犁岙,坑头)在二00六年上半年合并成一个永联行政村,三委所在地设立在原下张村。 永联村现有总户数:437户,人口1276人。耕地总面积714亩. 现村里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办厂,单个别劳动力在外省办厂收入也可观。[1]

6、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湖塘街道永联村永联村位于湖塘街道南部山区,由2003年6月绍兴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前的石门村、毛婆溪村,俞家山村,郭家山村,九岭下村五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四周农田山岭环绕,植被保持完好,交通十分方便,东毗邻豆雾尖所在的兴华村与经济强镇福全镇,北接大香林景区与夏履镇,南通花木镇漓渚镇,西与诸暨店口镇接壤。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气候温和,温润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41.4mm,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996.4小时,全年无霜期230天以上。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村共有831户农户,在册人口2560人,村域面积为8.17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422亩,耕地2180.3亩,(其中水田1341亩,旱地839.3亩)。

村庄内建成区用地17.575公顷,多为村民自建房。其中现状住宅用地19.39公顷,公共建筑用地为0.565公顷,道路用地1.62公顷,公共绿地0.607公顷,现状人均用地72.27平方米。村内有幼儿园一所,占地2000平方米,生源主要来自本村,小学初中就读于型塘。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有村委、医疗卫生服务站、活动中心等。另外,本村设立了湖塘街道永联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并相应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 安排45名贫困残疾人工作,取得相当好的社会效益。

近几年村级经济发展较快,基础相互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内主干道路硬化率、路灯安装率、自来水入户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卫生公厕净化率、计划生育合格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合作医疗参保率等均达到100%;村庄绿色覆盖率达到30%;多种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全面形成。目前基本上实现了道路硬化、绿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风气净化。

因与漓渚镇邻近,花卉苗木发展较快,现在种植有各种花卉苗木一千多亩,各种水果二百多亩,建有绍兴县绿野休闲观光农庄一家。有丰富的花岗石资源,主要家庭工业为花岗石厂。另外,养殖业形势渐好,现已有专业养猪大户两户,专业养鸡户一户,专业养羊和兔的一户。香林竹鸡已成品牌成热销产品,獭兔与波斯羊的市场有待扩大。

永联村先后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村、县级“绿色生态村”、县级“五好”村党组织、先进党组织、发展村级经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

7、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永联村永联村是由原黄公娄、二联、镇海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是瓜沥镇最东面的一个村,东临党山长联村,南临绍兴安昌镇盛陵村、九鼎村,西临瓜沥镇进化村,北至解放河。现有区域面积3.02平方公里,有26个村民小组,3327名常住人口,外来暂住人口3478人,村内有化纤纺织、机械五金、花边刺绣、电动车制造、卫浴洁具、精细化工等行业企业32家,是全镇规模较大的一个村。合并以来,村领导班子围绕“创经济强村、建和谐家园”这一主要目标和系列创建活动,紧密联系我村实际和工作阶段性的特点,努力把科学理论和上级要求转化为加快我村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追求和创新实践。依靠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坚持共谋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并注重把解放思想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发展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关注民生相结合,全村上下专心干事、齐心创业、共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大为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00六年我村成为瓜沥镇第一个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行政村以来,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全村工业产值可望达到25亿元。村党委连续三年被评为镇先进党组织,全村综合考核连续二年名列全镇第一位。今后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镇党委政府三年行动计划决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庄建设为支撑,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