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英
袁振英(1894—1979年),字震瀛,号黄龙道人等,出生于广东东莞县温塘村。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但终因信仰无政府主义,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退出党组织。
11岁的袁振英跟着父亲去了香港,先后在英皇书院与皇仁书院读书,接受了西式的教育。 1915年,进入北大西洋文学系。
题目为《结婚与恋爱(美国高曼)的翻译文章,载于1917年《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五号。《易卜生传》发表于1918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上。这一期为“易卜生专号”,里面除了袁振英的《易卜生传》,还同时刊载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罗家伦、胡适等译的《娜拉》,陶履恭译的《国民之敌》,吴弱男译的《小爱友夫》连载。这也是陈独秀创刊《新青年》杂志以来第一次以个人为主题来组稿出版。
1920年7月到12月,为陈独秀充当翻译,要担当《新青年》一个新办栏目“俄罗斯研究”的主要编译者,要为《共产党月刊》与《劳动界》撰稿,还要为《上海俄文生活报》提供英文译稿,参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担任外国语学社的英语教师。此外,他还曾远往武汉争取另外一个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恽代英加入共产党组织。
1920年底,陈独秀与袁振英从上海来到了广州。他们当时都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袁振英对这次回广州,最初的态度并不积极,当时,他正把精力专注在《新青年》杂志“俄罗斯研究”栏目的编辑和文章的译述上。对两人南下的原委,袁振英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民九’(1920)粤军入粤,赶走了莫荣新(桂系)。孙中山先生要我担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广雅)校长。我因为上海的工作重要,不肯回来。后来陈炯明又要陈独秀来粤担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职。俄国的同志也要来粤,想解决‘联孙’和‘联陈’的问题。他们都不懂广州话,要我传话,所以便一齐来到广州。”显然袁振英回到广州是要出任广东省第一中学的校长,并担任共产国际代表的翻译。陈独秀出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同时他的另外一个使命是创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袁振英后来也成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广东省第一中学的管理上。1921年1月,袁振英正式出任广东省第一中学校长。
1921年,袁振英在广东省第一中学率先实行男女同校。后来还有广州执信中学、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湖南岳云中学。继小学和大学后,女子在中等学校终于开始获得了与男子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后去法国留学。1924年,袁振英从法国留学回来以后,在广东大学担任教授。北伐战争开始以后,他到武汉担任武汉中央军校教官,与恽代英等共事。
袁振英与拔英、擢英兄弟3人,均为留法学生,都曾任大学教授。建国后,袁振英是广东文史馆馆员,1979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