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政治

作者:葛红兵,宋耕著
ISBN:10位[7542620339] 13位[978754262033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11-1
定价:¥15.00 元
内容提要
这是一次关于身体与文学关系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从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观念,革命时代的身体意识形态,到身体写作,性政治,身的在世状态以及身体的后现代处境,著者们对身体、文化、政治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索。进入本书,感受一次身体“大写作”。
以“身”来指认“人”是始原期汉语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进一步发展为“贵身”说,使“身”在中国思想中成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并构成3 世纪前始原期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贵身论中的“身”在先秦思维中处于从实体论的“身体”向虚体论的“自身”动态转化之中,但以实体涵义为主。中国先秦思想中的身体哲学观念非常丰富,“以身为天下贵”、“推己及人 ”是贵身论哲学的一体两翼,贵身说、赤子说、修身说、舍身说等则构成了其完备的概念系统。重温公元3世纪前中国思想中的“身体”观念对建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推荐
这是一次关于身体与文学关系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从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观念,革命时代的身体意识形态,到身体写作,性政治,身的在世状态以及身体的后现代处境,著者们对身体、文化、政治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索。进入本书,感受一次身体“大写作”。
以“身”来指认“人”是始原期汉语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进一步发展为“贵身”说,使“身”在中国思想中成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并构成3 世纪前始原期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贵身论中的“身”在先秦思维中处于从实体论的“身体”向虚体论的“自身”动态转化之中,但以实体涵义为主。中国先秦思想中的身体哲学观念非常丰富,“以身为天下贵”、“推己及人 ”是贵身论哲学的一体两翼,贵身说、赤子说、修身说、舍身说等则构成了其完备的概念系统。重温公元3世纪前中国思想中的“身体”观念对建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葛红兵,1968年生,南京大学文学博士(1998年),教授(上海大学,2001年),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访问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障碍与认同——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五四文学审美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学》、《人为与人言》、《文学史形态学》、《葛红兵文集》等。
目录
第一章 身: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
一 汉语思想:奠基于贵身论
二 贵身论是不是汉语思想的一个根本信念
三 “身”:汉语言始原思想的核心命义及现代价值
四 身:一个被遗忘的命题
第二章 政治的身体:在古代希腊及现代西方世界
一 实在论身体观、虚在论身体观:产生、消解及其动机
二 身心二分法:一个主流身体观念的产生
三 论生成:解释身和世界的一个方法
四 尼采的超越
五 福柯:身体的“现代性”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观念
一 作为近代政治场域的“身体”
二 头发:辛亥政治的身体标记物
三 身体解放:“人性论”作为一个身体政治概念
四 病重的中国:文化诊断中的身体隐喻
第四章 阶级的身体——革命时代的身体意识形态
一 革命叙事中的衣着
二 知识分子的身体
三 劳动者的体质
第五章 身体写作——启蒙叙事、革命叙事之后:身体的后现代处境
一 解欲望化及其所指
二 大写的身体:表述什么,怎样表述
三 “下半身”
第六章 饥饿的文化政治学
一 饥饿、饥饿感、永恒饥饿
二 饥饿感与政治革命:从“反饥饿”到“反压迫”
三 饥饿政治学的完型:翻身乐
四 饥饿政治学:“饥饿”的控制
第七章 性政治
一 男性书写中的性逻辑
二 征用、奴役
三 授受政治
四 婚姻:性政治的人类学图谱
第八章 病中的身体
一 医学专制与罪恶隐喻
二 疼痛中的身体
三 死亡隐喻
第九章 身的在世状态——论穷愁、悔恨、陶醉、孤独
一 穷愁
二 悔恨
三 陶醉
四 孤独
第十章 身体伦理学——伦理奠基于身体之上是否可能?
一 未来的伦理学
二 身的伦理学意义
三 身体伦理学:一个信念
后 记
书摘
一 汉语思想:奠基于贵身论
甲骨文中的“人”字标画的是人身体侧站的形状,也就是说,汉语中的
“人”字原初意义乃是指“人的身体”:身体的动作(侧站)和身体的状态(
形状)。此原初涵义,后世代有沿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有“荒侯
市人不能为人”之句,此处“人”是指“性行为”,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
也有遗存,例如,“他人在这里,心不在这里”,这里的“人”就是指“人
的身体”。
“人”由简单的字源意义向“汉语思想概念”转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不
过,我们可稍稍简化一下这个过程。孔子是最有代表性的始原期汉语思想家
,而孔子以“仁”为中介来界定“人”,他把“仁”赋予“人”为汉语思想
关于“人”的原初立场奠基。“仁”的原初意义是什么呢?“仁”在汉语中
的较早构形是上“身”下“心”,讹变为上“千”下“心”,省变为“仁”
,“仁”从“心”、从“身”,“身”亦声,其本义当是“心中想着人的身
体”,与从“心”从“人”表示“心中思人”的“爱”字造字本义差不多,
孔子以“爱人”来释人是不错的。①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说,“也有人
说,这‘仁’字就是‘人’字,古书‘仁’、‘人’两字本有许多写混了的
。“仁”、“人”同义的说法宋人陈善较早提出,后世赞同者甚众。笔者也
颇认同,因为这个字源的考释可以和我们对“人”的考释相印证,都发端于
人的“身体”,表示着汉语思想对人的原初指认:“人”就是他的“身体”
——古人是通过人的“身体”把人从大自然中区分出来,指认出来的。
孔子大多是在比较本原的意义上使用“人”这个概念,孔子道德思想的
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就是和“欲”联系在一起的,在
孔子那里“人”是实体(肉身实体、情感实体和精神实体),是实体实践者,
而不是精神虚体(情感体、精神体),不是虚体虚践者,他讲“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换言之,孔子是把实体实践——“立人”摆在
第一位,把虚践——“求知”摆在第二位,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人”实践实体地位高于道德思考等精神虚践的地位。杨伯峻先
生说:“论语没有一个‘理’字,而朱熹的集注处处都是‘天理’、‘理’
诸字;孔子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的重要意义,才有‘先富后教’
的主张,可是朱熹的集注到处是斥责人欲的词句。”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