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噬鹿器座

一.介绍
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
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噬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爪因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构思巧妙而自然。整体器物表现出虎、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增进了器物的艺术效果。
二.出土
距今2200多年以前,在今日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曾经存在过一个较小的王国,它在周围众多列强大国虎视眈眈地觊觎之下,依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而在公元1977年,这个王国的王家墓地被发现了,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出土宝物中,一件“虎噬鹿器座”青铜器尤为引人注目。器座主体为一只斑斓猛虎,它三足着地,一爪腾起,弓身挺尾,双目圆睁,正在撕咬一只花斑小鹿。而小鹿垂首蹬腿,拼命挣扎,似从微张的口中发出了阵阵凄切悲鸣之声,一个弱肉强食的场景就这样活灵活现地被表现出来了。
三.探讨
《虎噬鹿形器座》,错金银青铜制品,于战国时期制作,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动物雕塑作品种类繁多,精品迭出。而且,艺术家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将人和动物作为单体来表现,从而将视线转向更宽广的空间,热衷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动物之间的共存和争斗。其中,最为生动的作品当属这件著名的《虎噬鹿形器座》。
这是一件屏风的底座。虽然从实用角度讲,它应当坚固、稳定,但作者却独具匠心地创造了充满动感的双兽形象:一只色彩斑斓的猛虎用巨口和利爪紧紧抓住拼命挣扎的小鹿,虎腹贴地,虎尾高高甩起,身体扭曲成 S型,前足一爪扑住猎物,一爪向后用力支撑,后足则一前一后大跨度地蹬着地面。这是一个积蓄万钧之力,引而未发的瞬间,充满了强大的内在力量。它的身体似乎马上就会猛烈地转向另一个方向,而那只可怜的小鹿眼看着就将被撕得粉碎……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生存斗争!
这件作品表明,战国时代的艺术家们在动物雕刻方面已经跨越了一般的形似阶段,开始注重于动感和力度的表现,并有意地选择最能吸引人的瞬间去表现动物的神态。这也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社会形态对艺术的深刻影响。
四.历史典故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时风云变幻,腥风血雨,七个国力雄厚的国家,正在争夺天下霸权,经历为时数百年的厮杀,而来自西北地区的白狄部族建立的中山国,就在这些大国的夹缝中,艰难而顽强地生存着,中山国因都城中,有一座小山而得名,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其建立伊始的那一天,它就时刻要为自己生存和安全而准备奋斗,据传说,中山国在开国数代的励精图治之下,日益壮大起来,当时的国君也开始有点得意忘形,他不断新伐征战,而有些头脑清醒的大臣十分清楚,以当时中山国的实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这些大臣又不敢贸然进谏,只能苦思良策,史料记载,当时中山国有位叫司马惠的大臣和一位名叫阴姬的宠妃,而关于虎噬鹿器座的传说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人.
民间传说,司马惠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忠臣,为了减少国君的暴戾之气,他想到了一计,而要实行这个计划,就必须得到国君的宠妃阴姬的帮助.一日国君和阴姬在宫中就寝,阴姬突然从梦中惊醒,原来她梦见自己在一个景色怡然的日子里在河畔游玩.只见一只小鹿在河边饮水.突然一只猛虎从中窜出,抓住小鹿紧咬不放,国君觉得这个梦有不祥的意味.但是有想不明白它预示着什么.此时阴姬提醒他不妨找司马惠来解这个梦.司马惠一来,国君要他以实相告.他讲到鹿是祥瑞之物,它在河边饮水正说明是中山国休养生息的时候.而虎是外来的猛兽,象征着国外的强敌.血则预示着刀兵之灾.这个梦说明现在与外国开战只会破坏中山国难得的安定.国君听到,连连点头.他下令铸虎噬鹿器座.以便时刻用这个故事来警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