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泽莱

宋泽莱,本名廖伟竣。1952出生于云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为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及文学评论家。
在大学时代,宋泽莱将小说当作是个人心灵纪录,以本名廖伟竣在《中外文学》发表了“婴孩”、“红楼旧事”等现代主义作品。大学毕业后谋得教职,除了创作形式更为成熟外,关注的视角更逐渐转向广大的社会舞台和人民的现实生活。
1975年~1980年前后,是宋泽莱创作力最为丰沛的阶段,他将自己的作品画分为三个时期:即“写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自然主义时期”。写作技巧的多变加上有计划的纪录台湾农村变迁轨迹,使的宋泽莱如惊雷般震撼台湾文坛,亦奠定了新生代作家的翘楚地位。80年代宋泽莱一度转向参禅。但潜心佛学的期间并未放弃文学问题。这个时期所发表的文章如:“文学十日谈”、“给文学界的七封信”,都在为台湾文化及台湾文学的独立性作出宣告。
1986年结合同志创办《台湾新文化杂志》,1995年和王世勋创办《台湾新文学杂志》,2001年又结合林文钦、王世勋及台语文学阵营创办《台湾e文艺》,除了持续小说的创作外,亦对台语诗的写作及推广贡献心力。不仅为台语文学的创作拓展新的可能,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台湾文化改造及文艺复兴运动热潮。
三、年表
1952年
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二仑乡。
1971年
进入师范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创作<婴孩>,刊登于《中外文学》。
1976年
出版长篇小说《废园》。
1978年
陆续发表「打牛湳村」系列小说:<岬角上的新娘>(联合报)、<笙仔和贵仔的传奇>(夏潮,台湾文艺)、<渔港故事>(联合报)<我看见樱花树下的老妇>(现代文学)等作品中篇小说《打牛湳村》由远景出版社出版。十月,小说<打牛湳村>获第一届时报文学奖推荐小说奖。
1979年
发表小说<渔仔寮事件>(现代文学)、<白鹭镇的回忆>(联合报)、<苏苞>(联合报)、<美丽岛志异>(台湾文艺)出版短篇小说集《变迁的牛眺湾》,中篇小说《骨城素描》、《粜谷日记》以及长篇小说《恶灵》(即《废园》改名),以上均由远景出版。四月,小说<打牛湳村>获第十届吴浊流文学奖。
1980年
发表小说<追逐>(现代文学)、<花城悲恋>(台湾文艺)以及评论<文学十日谈>、<给台湾文学界的七封信>等作品四月,诗歌小说合集《黄巢杀人八百万》,东大图书出版。六月,小说集《蓬莱志异》,远景出版社出版。
1981年
十月,赴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研究。
1982年
发表诗歌<宋泽莱诗四首>(台湾文艺),小说<秋杨>(文学界)以及评论<台屋现代诗的本土意识>(台湾文艺)。
1983年
发表诗歌<有人说我们的图腾是一只牛>(台湾文艺)、<福尔摩莎许诺:流落的必归回>(台湾文艺)。
1984年
发表评论<现代画就是乡土画─访陈来兴>(台湾文艺)。
1985年
发表评论<坚守台人的立场,表达台人的意见>与<一个作家对环境和文化的省思>(台湾文艺)。出版散文集《随喜》以及长篇小说《废墟台湾》(前卫出版社)。台湾》(前卫出版社)。
1986年
发表评论<呼唤台湾黎民的喇叭手─试介台湾新一代小说家林双不并检讨台湾的老弱文学>(台湾文艺)、<台湾人权文学小史>(台湾文艺)出版评论集《神怕宋泽莱?人权文学论集》以及译述《白话禅经典》(前卫出版社)。与李双泽、壹阐提等合出《终战的赔偿》(名流出版社)主编《一九八五年台湾小说选》(前卫出版社)。
1987年
出版小说集《弱小民族》(前卫出版社)。
1988年
出版《宋泽莱作品集》,计有《打牛湳村系列》、《蓬莱志异》、《等待灯笼花开时》、《台湾人的自我追寻》等作品(前卫出版社)。
1989年
五月,发表五二O周年文<我看到了血流满面>(台湾文艺)。出版论佛书籍《被背叛的佛陀二卷》(自立晚报社)。
1990年
发表杂文<自我疏离的解除─自我观察日记>(台湾时报)。出版《被背叛的佛陀续集》以及《拯救佛陀:根本佛教教义精论》(派色出版公司)。十月,于《台湾文艺》发表<从打牛湳村到蓬莱志异>追忆那段美丽、凄清的岁月(一九七五~一九八O)。
1992年
出版《宋泽莱集》(前卫出版社)。
1995年
出版《废墟台湾》,台北:前卫出版社。
1996年
出版《禅与文学体验》(草根出版社)以及《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草根出版社)。
1998年
出版《八正道》(鸿泰出版社)。
2001年
出版小说《热带魔界》(草根出版社)。台语诗集《一枝煎匙》(联经出版社)
2002年
变成盐柱的作家》(草根出版社)以及《普世恋歌》(印刻出版社)。
四、作家书目
出版书籍
1978年《废园》,台南:丰生出版社。
1978年《打牛湳村》,台北:远景出版社。
1979年《恶灵》,台北:远景出版社。
1979年《骨城素描》,台北:远景出版社。
1979年《粜谷日记》,
1979年《变迁的牛眺湾》,台北:远景出版社。
1979年《红楼旧事》,台北:联经出版社。
1980年《蓬莱志异》,台北:远景出版社。
1983年《福尔摩沙颂歌》,台北:前卫出版社。
1985年《随喜》,台北:前卫出版社。
1986年《谁怕宋泽莱?:人权文学论文集》,台北:前卫出版社。
1987年《弱小民族》,台北:前卫出版社。
1988年《台湾人的自我追寻》,台北:前卫出版社。
1988年《打牛湳村系列》,台北:前卫出版社。
1988年《等待灯笼花开时》,台北:前卫出版社。
1990年《被背叛的佛陀》,台北:自立晚报社。
1990年《拯救佛陀:根本佛教教义精论》,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
1992年《宋泽莱集》,台北:前卫出版社。
1995年《废墟台湾》,台北:前卫出版社。
1996年《禅与文学体验》,台北:草根出版社。
1996年《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台北:草根出版社。
1998年《八正道》,台北:鸿泰出版社。
2001年《热带魔界》,台北:草根出版社。
2001年《一枝煎匙》,台北:联经出版社。
2002年《变成盐柱的作家》,台北:草根出版社。
2002年《普世恋歌》,台北:印刻出版社。
期刊、报纸、散篇
1982年<台屋现代诗的本土意识>,台湾文艺。
1983年<福尔摩莎许诺:流落的必归回>,台湾文艺。
1984年<现代画就是乡土画─访陈来兴>,台湾文艺。
1985年<坚守台人的立场表达台人的意见>,台湾文艺。
1985年<一个作家对环境和文化的省思>,台湾文艺。
1986年<呼唤台湾黎民的喇叭手─试介台湾新一代小说家林双不并检讨台湾的老弱文学>,台湾文艺。<台湾人权文学小史>,台湾文艺。
1989年发表五二○周年文<我看到了血流满面>,台湾文艺。
1991年发表杂文<自我疏离的解除─自我观察日记>,《台湾时报》。
五、品评作家
◇文选自(高天生:新生代的里程碑-论宋泽莱的小说,自立晚报,1983年7月21-23日)
许多人读宋泽莱的小说,都直觉地感知他的创作,是「一条康庄的、宽阔的、许诺了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写作道路。」
◇文选自(翁圣峰:下层社会的见证──讨论宋泽莱的《蓬莱志异》,收入龚鹏程编,《台湾的社会与文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宋泽莱所写的是平凡而又实在的人世,各个故事并非只是个案,它同时也是广大台岛下层社会的一面缩影。
六、评论汇编:
期刊论文
1978年锺肇政、蔡源煌:<现实的扭曲──谈<打牛湳村>的文体与观点>,《台湾文艺》第58期,3月。
1978年许南村:<试评<打牛湳村>>,《现代文学》复刊号第5期,10月。
1979年何欣:<宋泽莱论>,《中外文学》第8卷第1期,6月。
1980年林端:<从宋泽莱的小说谈起>,《文艺月刊》第131、132期,页5-6。
1978年高天生:<最后一场战争──宋泽莱小说中的太平洋战争经验>,《台湾文艺》第77期,10月。
1982年张默芸:<论宋泽莱小说的讽刺艺术>,《海峡》第4期。
1983年潘亚墩:<宋泽莱论>,《暨南学报》(哲社版)第1期。
1983年黄重添:<评宋泽莱的<岬角上的新娘>>,《福建文学》第5期。
1986年龙应台:<台湾的一九八四──评《废墟台湾》>,《当代》第1期,5月。
1988年李江南:<告别成功──台湾青年作家宋泽莱和他的《废墟台湾》>,《台声》第9期。
1992年廖咸浩:<在解构与解体之间的徘徊:台湾现代小说中「中国身份」的转变,《中外文学》第21卷第7期(总247),12月1日。
1993年王德威:<原乡神话的追逐者──沈从文、宋泽莱、莫言、李永平>,《小说中国》,台北:麦田出版社。
2002年李鸿琼:<创伤、脱离与入世灵恩-宋泽莱的小说「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中外文学》。
2002年黄锦树:<从恋尸癖大法官到救世主──论附魔者宋泽莱的自我救赎>,《台湾文学学报》。
报上评论
1978年周宁:<宋泽莱的小说集《打牛湳村》介绍>,《时报周刊》第44期,10月。
1978年花明:<触须──评介<打牛湳村>>,《爱书人》第94期,12月。
1979年林梵:<从廖伟竣到宋泽莱──写在《变迁的牛眺湾》刊出之前>,《民众日报,2月22日。
1979年李昂、高天生:<<舞鹤村的赛会>简评>,《民众日报》,9月。
1979年叶石涛、彭瑞金:<每月众副小说评(上)>,《民众日报》,9月12日。
1979年高天生:<乍现的曙光──初论宋泽莱的小说>,《民众日报》,1月,页24-25。
1980年黄武忠:<乡间的小角色──黄春明与宋泽莱小说人物之比较>,《民众日报》,10月18日。
1981年高天生:<鹰鹯何事奋云霄>,《书评书目》第93期,1月,页113-121。
1981年张恒豪等:<灵魂的搏动──从廖伟竣到宋泽莱的变奏和回响>,《自立副刊》,8月,页14-16。
1982年张系国:<理想与现实──论台湾小说里的理想世界>,《中国时报》,5月,页28-29。
1982年康原:<一个作家的成长──小论宋泽莱>,《台湾时报》,11月17日。
1983年高天生:<台湾小说的新动向──新生代作家的抽样考察>,《自立晚报》,3月29日。
1987年高天生:<诅咒与梦魇──台湾小说中的告密者>,《自立晚报》,9月,页1-2。
1991年康原:<拆穿骗局的人──宋泽莱的文学与宗教情怀>,《自立晚报》,10月4日。
1993年万荣华:<打牛湳村>,中国时报,8月6日。
1995年土豆仁:<关于宋泽莱《废墟台湾》的二、三轶事>,《自由时报副刊》,3月17日。
1995年石弘毅:<从宋泽莱的《打牛湳村系列》看七○年代台湾农村的变迁>,《书评》第18期,10月,页3-12。
1995年戴显权:<宋泽莱写作扣紧淑世慰人>,《中国时报》(开卷版),4月27日。
1996年陈映真:<台湾文学中的环境意识>,《联合报副刊》,1月。
1996年胡民祥:<若你心内有台湾──读宋泽莱的《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自由时报副刊》,7月7日。
1996年洪如玉:<《蓬莱志异》读后>,《书评》第25期,12月。
1996年王浩威:<有点「粗糙」的年度文学杰作>,《民生报读书周刊》,12月12日。
七、得奖记录
作品:
奖名:磺溪文学奖
奖次:
年度:2005
作品:土
奖名:吴浊流文学奖
奖次:佳作
年度:1983
作品:打牛湳村
奖名:吴浊流文学奖
奖次:正奖
年度:1979
作品:进香
奖名:时报文学奖
奖次:推荐奖
年度:1978
作品:渔港故事
奖名:联合报文学奖
奖次:第三奖
年度:1979
作品:福摩莎许诺─流落的归回
奖名:吴浊流文学奖
奖次:正奖
年度: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