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

作者:(美)莱斯特(Paul M. Lester)著
ISBN:10位[7810851616] 13位[9787810851619]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1
定价:¥58.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重点关注视觉形象在强势新媒体中的应用;介绍关于光线、眼睛及大脑的最新科研成果;解释视觉形象何以不断造成已知或未知的误导和曲解;分章讲述视觉形象在不同媒介条件下的应用,如电影、电视、印刷品、图形设计、信息图形、卡通、计算机等;分析在当今媒介资源极大丰富的社会中,视觉信息的诸多消费途径。...
作者简介
保罗M.莱斯特,早年曾从事报纸图片新闻报道,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传播系教授,印第安那大学大众传播专业博士,兼美国《新闻摄影家》专栏作家,在视觉传播研究领域造诣颇深。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视觉过程
第1章 感觉·选择·理解
视觉加工过程
视觉传播的圆圈舞
第2章 光与色
光从哪里来
光速有多快
颗粒还是光波
电磁能的其他形式
色彩
色彩的社会意义
第3章 眼睛、视网膜和大脑
眼睛:从历史中走来
心灵的窗户
眼睛的生理构造
视网膜
光线进入视网膜的路径
视网膜的组成区域
书摘
书摘
色彩、形式、纵深和位移一起构成了视觉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们使视觉皮层上的细胞
对外界刺激迅速做出反应。察觉外物的移动对于动物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知道了
有没有物体和别的动物向自己靠近,才可能躲避危险。位移有4种类型:真实位移、假象位移
、图形位移和暗示位移。
真实位移
真实位移与媒介图画无关,它指人或物的实际移动。因为这种位移不涉及媒介形象,本书
不做详细论述。
假象位移
假象位移,或者叫错觉位移,是指静态物体呈现为运动状态。这类情况最常见的一个例子
是电影画面。当电影在银幕上放映时,画面中的人看上去是运动的。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运动
。电影和电视图像是一系列分布在大量胶片或录像带上的静止画面构成的,通过人脑的视觉暂
留现象(persistence of vision)被感知为运动状态。1824年,彼得·马克·罗杰特
(PeterMark Roget)(后来因为那部流传甚广的《汇编》而声名广播)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个形象从视网膜上消失需要一些时间。科学家们现在知道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原因:大脑接收和分析这个形象也需要一些时间。也就是说,电影上的人物看起在运
动,这是因为胶片以至少24格/秒的速度转动时,相邻两个画格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
图形位移
图形位移实际上是眼睛的移动,即眼睛扫描整个视范围时的移动,或者是跟随图形元素的布局而移动。第一个研究人眼运动的心理学家是朱利安·霍赫伯格(Julian Hochberg)。他在视觉传播研究中提出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扫描景物的时候,需要一段时间观看画面中相继出现的各个部分。然后大脑把这些分散的扫描部分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视觉传播者经常利用视线在画面上的移动特点设计图形元素的位置。观者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在的兴趣关注图画中的一部分,而忽略其中的另一部分。扫描是一个主观的选择过程,而不是一种随机行为。一般人遵循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观看顺序(对于有相同读写顺序的文化来说)。但是,如果观者在一幅图画中注意到了一个特别的兴奋点,这种读写顺序就不再起作用了(图4.18)。视觉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观者视线引到自己预期的方向。眼睛通常首先跟随直线、舒缓的曲线和水平分布的形状,然后才注意其他图形元素。当然,每幅图画中物体的色彩、大小,与画框的白色衬底形成对比的元素,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