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尾镇
基本概况

峰尾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南沿海突出部(俗称峰尾半岛),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渔乡之一,于1999年8月正式成立,辖区有8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人,陆域面积1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千米,可利用浅海滩涂面积600公顷.峰尾镇地居要冲,海陆交通四通八达,港阔水深.历史上的峰尾曾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被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随着福建炼一体化项目的启动,泉港城市中心迅速向东扩展,给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峰尾镇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峰尾将成为对外开放更活跃,更富吸引力的投资开发热土。
历史沿革
峰尾本是个半岛,峰尾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间,规格较小。隆庆壬申年间,加筑环城,浚沟护城,兼容民居,东南西北设四大城门。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年雄伟的城墙被国民党政府拆毁,只剩下四大城门依稀可辨,加之后来经济实在困难的小学也拆城基建校舍,最终导致整个城墙几乎荡然无存。
古城经过一系列的人工摧毁和风雨侵蚀,如今峰城已“无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经济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峰尾城内的经济却一片欣欣向荣,堪称奇迹。
当时日本对我国沿海进行全面封锁,以海为生的沿海地区渔民几乎无法出海捕鱼,经济十分落后,而峰尾渔民却凭着过人的机智勇敢和航海技术,避开敌人的重重封锁线,硬是打开一条颇为独特的海上贸易航线。以刘家为首的商船,拥有180多艘60至80担的小白钓船和48艘300至1600担的大木船,他们大多以股份制形式经营,载着白糖、食盐、布匹等商品常年来往于浙江沈家门、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又从那些地方购回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形成购、运、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那时峰尾就设有“海关”。
海运贸易的高利润,不但使峰尾的渔民、农民入股,还吸引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和外省商人前来参股、托运,在城内开设行店、餐馆、茶庄,小小的峰尾城内就有23家商行,另有布店、药铺、酒家、茶馆等60多家行店。著名的“沈家门兴”、“台湾兴”商船闻名海内外,引得众多商贾前来贸易、参股或自设行店,峰尾城内商阜云集,栈铺林立,舟来车往,络绎不绝。夜里管弦弹唱,通宵达旦,留声机响个不停,且不时上演莆仙戏,一时人山人海、热闹繁华,宛若不夜城,有“小上海”之称,周边客商来峰尾贸易时吃住可免费,足见当时峰尾经济之繁荣,也是当时的奇迹。
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如今在这片古城上,沿海大通道穿城而过,一座新的石化港口新城正在海边崛起。古街两边如今住着上百户人家,许多人还以渔业为生计,驾着木帆船讨海。斜阳下,闲适的老人坐闲倚门前,任冬日的阳光打在身上,打发一段悠闲的时光,曾经的浮华已经如过眼云烟,褪色成一段平淡的日子,在门口慢慢流淌。
行政规划峰尾镇位于泉港区东南部。人口51960人(2003年末)。辖8个行政村。诚峰村 诚平村 前亭村 上楼村 峥嵘村 郭厝村 联岩村 奎壁村。镇政府驻诚峰。
经济建设峰尾镇经济发展良好,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9150亿元,完成完成年度计划102.2%年均递增32%。2002年在全区率先被市委、市政府确认为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镇。随着炼化一体化的启动,未来10年内,国家将注入1000亿元资金,把这里建成我国六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和四大国际货运中转站之一,古城将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矗立在海峡西岸,再领风骚数百年
文化建设峰尾镇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旖旎丰富的旅游资源。峰尾镇现在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布于诚峰、诚平、郭厝3村,独具特色的圭峰文化、北管音乐和古船模制作技艺,是该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圭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赡,有圭峰塔、东岳庙、义烈庙、永全社等一批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等待研究鉴定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2006年,专门从事圭峰文化研究的圭峰文化研究会被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间团体。峰尾又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五里海沙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发,天然十二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峰尾的北管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管演出教育基地和村级北管协会的成立,使北管保护工作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