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考古系
山西大学考古系
学术沿革:山西大考古系筹建于1977年,1978年开始正式招生。是国内较早开办考古学专业的大学之一。
师资力量:在学校和学院的长期关怀和支持之下,我系从师资、课程、设施等方面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现有教授5人,讲师2人,助教1人,教学辅助人员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的5人;共开设课程50余门,拥有专业图书5万余册,期刊数十种;还建成了设施齐全的文物实验室和陈列室,面积近500平方米,收藏和展出文物2700余件。目前山西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办学,拥有硕士点及博士点。
教授:郎保利(山西大学考古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赵瑞民(山西大学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王银田(山西大学考古系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考古学硕士生导师)
李 珺(山西大学考古系硕士生导师)
孔富安(山西大学考古系硕士生导师,主要方向:艺术考古)
讲师:宋艳花(山西大学考古系硕士学位)
赵 杰(厦门大学考古系硕士学位)
助教:王 炜(厦门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
目前我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办学,常年聘请山西省考古研究研究人员授课,比较固定的有研究员张庆捷,宋建忠,李夏廷,王晓毅,畅红侠等。
——————各位老师的详细简历请参考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页
山西大学考古系近年来的学科发展
1、2002年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的吉县柿子滩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3、2005年获得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4、2006年获得考古团体领队资格;
5、2007年申报山西省重点学科
……
近年来,我们立足省内考古与文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积极与省考古所等相关单位展开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田野发掘方面,我系师生先后参与了三峡库区文物抢救性发掘、黄河漕运遗迹调查、小浪底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文物抢救性发掘、全国长城普查等国家级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均圆满的完成了科研和教学任务。其中,我们与省考古所合作发掘的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当选为200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获得了我国考古发掘方面的最高荣誉。在学术著作方面,我系教师在1A、1B级期刊《考古》、《文物》、《世界宗教研究》、《考古与文物》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大同北魏墓葬群》、《黄河漕运遗址山西段》、《晋系青铜器研究》等专著10余部,我们参与调查和编写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也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