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1.图书信息
书 名: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301164273
开本: 16开
定价: 43.00 元
内容简介《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2.图书信息
作者:陈平原 著
ISBN:10位[7301035926] 13位[978730103592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2-1
定价:¥29.00 元
内容提要该书除导言“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外,计分9章,各章的标题依次是:“求是与致用”;“官学与私学”;“学术与政治”;“专家与通人”;“作为新范式的文学史研究”;“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著者在“导言”中写道:“本书希望涉及的问题很大——‘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可论述的着眼点却很小:极而言之,不过讨论了章太炎、胡适之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心态。”“入手处为个案分析,着眼点却是学术转型——这一‘以小见大’的论述策略,使本书的体例,既不同于‘通史’,也不同于‘学案’,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研究。”这一点也显示出该书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体例框架方面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的独特之处。需要指出的是,陈平原是当代较早开始学术史研究的学者,他的这本书动笔于1991年春,完稿于1997年夏,前后6年半时间,其间他以“现代学术史”为题,在北京大学讲了三轮专题课。陈平原在《后记》中自言:“将学术史作为一项研究课题,更作为一种自我训练。”
本书由章太炎、胡适的个案出发,对于二十世纪的学术转型进行论述,从而展开专题研究。为了展现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性,尤其是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已经相当严密的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作者提出了一个基本设想:晚清及五四两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中国学术的转型,并以大量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证明了这一点。
编辑推荐中国现代学术其实是在西学东渐和旧学新知这两条路线的作用下展开的。作为新时代的开创者的胡适和最为最后的经学大师的章太炎成为现代学术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现代学术的两大阵营就由他们开始对峙。陈平原教授从章太炎和胡适出发考察中国现代学术史,又一次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卓尔不凡的天赋。
作者简介陈平原,1954年生,广东潮州人。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9月至1994年7月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访问学人在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研究。1997年3月至7月应美中学术交流基金会之邀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自选集》(1997)、《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阅读日本》等六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年起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
目录导 言 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
一 学术转型与两代人的贡献
二 “西潮”、“古学”与“新知”
三 走向专门家之路
四 章、胡交谊及其象征意义
第一章 求是与致用
一 “学在求是,不以致用”
二 “殚精考索”与“兴起幽情’
三 理器之分与真俗之辨
第二章 官学与私学
一“劝学”与“学隐’
二“学在民间”之自信
三 书院讲学的魅力
四 救学弊与扶微业
第三章 学术与政治
一 参政与回向
二 保国或著书
三 讲学复议政
第四章 专家与通人
一 古老命题的现代诠释
二 “具有广博学识”的专家
三 “博学的人”与“国人导师”
四 从“开山斧”到“绣花针”
第五章 作为新范式的文学史研究
一 从“大胆假设”到“小心求证”
二 双线文学观念
三 历史演进法
四 《红楼梦》自传说
五 整理国故思潮
第六章 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
一 “治学方法上的根本问题”
二 《庄子》的挑战
三 清儒之得失
四 章、胡之戴震论
五 对于“汉学”的推崇与超越
六 以西学剪裁中国文化?
第七章 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
一 游侠之“逍遥法外”
二 “中国之武士道”
三 对于流血的崇拜
四 暗杀风潮之鼓吹
五 联络会党的策略
六 大小传统之沟通
附 录 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章太炎的学术品格
第八章 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
一 被压抑的“文艺复兴”
二 逐渐清晰的文学史图像
三 师心使气与把酒赏菊
四 乱世中的“思想通达”
五 “谬种”与“妖孽”的不同命运
六 千年文脉之接续
第九章 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
一 学者为何自述
二 自传与自定年谱
三“我与我的世界”
四“诗与真”的抉择
五“忏悔录”之失落
六“朝花夕拾”与“师友杂忆”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书摘书摘
暗杀是一种美
从1900年兴中会会员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到武昌首义革命成功,中间十几年发生过许多起暗杀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赴死的刺客大都是热血沸腾的读书人,而不是秘密会党或职业杀手。而且,这些杀身成仁的“刺客”,有的甚至还在行刺之前或之后,就“暗杀”这一行为的意义与作用做过专门论述。如吴樾行刺前著《暗杀时代》,称“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二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温生才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后被捕,针对“一将军死,一将军来,于事何济”的讥刺,慷慨陈词:“杀一孚琦,固无济于事,但藉此以为天下先。”这是一批有清醒政治头脑的特殊刺客,或许只有俄国虚无党人的行为可以与之媲美。
实际上,晚清志士之热中于暗杀,正是受虚无党人的刺激与启示。“慷慨苏菲亚,艰难布鲁东”(柳亚子《偕刘申叔……约为结社之举,即席赋此》),晚清歌咏苏菲亚的诗文小说可谓车载斗量。本世纪初,一批旅欧、留日的知识分子被虚无党人的纲领及奋斗精神所吸引,将其作为20世纪“执牛耳握霸权主盟全球”的新主义,介绍到中国来。1902年,马君武译《俄罗斯大风潮》,大赞“无政府党人者,各国政府之最大公敌也”;1903年,马叙伦著《二十世纪之新主义》,称“彼无政府党者,其宗旨高,其识见卓,其希望伟,帝国主义遇之而却步,民族主义遭之而退走”。其后,张继、蔡元培、金一、刘师培、李石曾等人都曾热心于无政府主义的介绍。对于晚清志士来说,虚无党人之值得钦佩,除了其“抱至高无上之宗旨,具无坚不摧之愿力”外,更因其“以杀戮官吏为正义者”这一手段以及“视死如间之精神”。也许是中国人崇拜牺牲,也许是中国人熟读游侠与刺客传,太欣赏“十步之内,剑花弹雨浴血相望,入驺万乘,杀之有如屠狗”这一斗争方式了,因此,虚无党人的政治理想远不及其“敢死的刺客”形象更广为传颂并深入人心。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张继编译的《无政府主义》一书,对这一阅读倾向的形成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此书上编辑录革命党人和无政府党人提倡暗杀之言论,下编是截止到1901年各国无政府党人暗杀政府要人的记录。而燕客为此书写的《序》,更强调暗杀手段的有效性:“羡暗杀手段,其法也简捷,而其收效也神速。以一爆裂弹,一手枪,一匕首,已足以走万乘君,破千金产;较之以军队革命之需用多,准备烦,不秘密,不确的者,不可同时而语。”这一说法为不少革命党人所接受,在此后讨论游侠或暗杀的文章中可以不断听到其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