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通城
《四川文物》1995年3期载张善熙《邓通铸钱地问题探讨》,确认荥经宝峰铜山为邓通铸钱地。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宝峰乡发现两处铜矿的采矿、冶炼遗址。《史记》中有“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更赐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遍天下”的记述。唐李白诗中便有“多少金钱满天下,不知更有邓通城”之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曾在荥经设置“铜矿管理处”,开采宝峰一带铜矿;1939年李璜与黄炎培来川康考察时,曾在《过荥经有感》一诗中云:“荥经煤铁旧知名,茶叶输边亦有声。天地无私民仍困,令人愧对邓通城。”
宝峰乡莲池村丝粟坡一村民在十年前修公路时挖出了十多枚铜钱,一直收藏在家中。今年,经荥经县博物馆和雅安市方管所确认为邓通五铢钱,为邓通宝峰铸钱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据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载,邓通为蜀郡南安人士,汉文帝宠臣,因一位相面大臣算定邓通将饿死街头,文帝不信,与那位大臣打赌,他将会让邓通成为汉王朝的首富。于是封邓通于严道铜山(今荥经县宝峰乡)自己铸钱,史有“邓氏钱,布天下”之说,也常用“邓通般钱,潘安般貌”来形容人的财貌。但邓通随着财富的积累,变的越来越贪婪,原本铸造的半两钱(八铢),偷斤短两变成了四铢,严重破坏了汉王朝的金融体系。汉文帝死,汉景帝登基,禁止私人铸钱。邓通却利用原有的工人和矿山,继续铸钱。经人告发,汉景帝抄了邓通的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邓通在衣食无着的境况下饿死街头,邓通城也因此被查封,邓氏钱也被官府收回熔化,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历史海洋中,空留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省考古所会同荥经博物馆专业人员曾对荥经新添中学附近进行了试掘,出土了一批汉砖和陶器,可以确认此处为一城址。荥经宝峰铜山,距严道古城约二十里,其山势连绵数十里,现在仍可随处见到铜渣和许多矿洞,密如蜂房,有的深达五、六百米,其中尤以青杠坡、丝粟坡和道底坝的谢家湾为最古。
荥经民间,至今仍有流传着邓通事迹的诗歌和故事,有一首诗这样写到:“铜山即是宝峰山,难步登临道路弯,昔日邓通铸钱处,饿死灯燃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