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是20世纪驰名国际的法国文论家。他提出「作者之死」(La mort de l’auteur)与「零度写作」(Le Degré zéro de l’écriture)的文评理论,引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震撼,也掀起阅读的新观念,形塑巴特的无限魅力。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1915年11月12日出生于雪堡(Cherbourg),父亲路易·巴特(Louis Barthes , ~1916)为海军中尉军官,母亲荷莉耶特‧宾杰(Henriette Binger ,1893~1977)。未满周岁,父亲于北海战役牺牲(1916年10月26日)。1916至1924年,由母亲带回法国西南方巴斯克地区的贝幼纳(Bayonne)渡过童年,及小学教育(至小学四年级)。1924年,定居巴黎,入蒙田中学,继续小学五年级至初中的课业,寒暑假回贝幼纳的祖父母家。1930至1934年,修毕路易大帝中学高中课业。1934年5月10日,咯血,左肺严重病患,至法国西南庇里牛斯山区的伯度(Bedous , 位于 Aspe山谷)疗养。1935至1939年,就读巴黎大学,研究古典文学。1939年起,担任多处中学教师。1941年10月,肺结核病复发,在巴黎学生疗养院进行第一次长期疗养;1943年7月,肺病蔓延到右肺,进行第二次长期疗养至1945年。1946年2月末,肺结核痊愈。1947年8月1日,在巴黎《战斗报》发表〈写作的零度〉。1948年,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法国文化中心担任图书馆助理,接着担任教师,随后成为布加勒斯特大学讲师;1949年,转往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担任外籍教师;1950年,返回巴黎,与母亲共住塞尔万多尼街11号,任职于出版社、学院与学术机构。1976年担任法国学苑(Collège de France)教授,主讲「文学记号学」。1977年10月25日,母亲过世,打击甚大。1980年2月25日,出席社会党领袖密特朗招待文化界名人午餐会,会后下午3时45分,在法国学苑前穿越马路时,遭卡车撞倒重伤,送医急救;3月26日,肺结核旧疾引发肺部并发症,过世,安葬于母亲墓侧。
罗兰·巴特说:「因为会遗忘,所以我阅读。」(Parce que j’oublie que je lis . -- 《S╱Z》五)。他的一生都在读书、生病、任职、教书、写书中渡过。大约以1950年为界,之前的「巴特前史」,属于阅读历程。高中生阶段,15、16岁的巴特,生活在韩波、纪德、梵乐希、普鲁斯特的著作里(在《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乙书前的镜相自述,一张四、五岁穿著裙子的小巴特,文字说明:同时代人吗?╱我刚开始走路,╱普鲁斯特还活着,正╱完成《追寻逝去的时光》);结核病疗养期间,阅读古代戏剧、希腊悲剧;二战期间,因结核病免除兵役,主要阅读历史学家米希烈(Jules Michelet ,1798~1874)著作;1945年,受存在主义《现代》杂志的影响,接触马克思主义;1949年,在埃及教书,接受同事建议,阅读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 1896~1982)、日内瓦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1913)著作。这样阅读经验,促成「巴特后史」的讲学与一系列著述:《写作的零度》(Le Degré zéro de l’écriture , 1953年)、《米西列自述》(Michelet par lui-meme , 1954年)、《神话学》(Mythologies , 1957年)、《论拉辛》(Sur Racine , 1963年)、《批评论文集》(Essais critiques , 1964年)、《符号学原理》(Eléments de sémiologie , 1965年)、《批评与真实》(Critique ey Vérité , 1966年)、《流行体系》(Système de la Mode , 1967年)、《S╱Z》(S╱Z , 1970年)、《符号帝国》(Empire des signes ,1970年)、《文本的欢愉》(Le plaisir du texte ,1973年)、《恋人絮语》(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 1977)、《明室》(La chambre Claire , 1980年)等。《罗兰·巴特全集》五卷(Œuvres complètes en cinq tomes),马堤(Eric Marty)编辑,2002年由巴黎瑟伊(Seuil)出版社出版(1993、1994、1995年曾陆续出版三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