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

1、浙江省景宁县大均村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大均村,有三门。三门的由来据说是:为褒扬李琮天顺六年(1464)年中进士; 其弟李璋1502年中进士;其子李镦1523年中进士。故设。明朝时县城北建兄弟方伯坊、父子进士坊;大均村建骑街进士坊。李氏宗祠正门并开三门,悬“父子方伯”、“兄弟进士”匾。今仅留三门,其它无存。
2、广东顺德区均安镇鹤峰上村李氏宗祠李氏宗祠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均安镇鹤峰上村,是清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该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1998年被列为顺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437平方米,为三间二廊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祠堂“李氏宗祠”四个大字是李文田的孙子李曲斋集李文田的字重新刻描而成,两旁的木对联则是李曲斋所书。祠堂屋脊上塑有两条鳌鱼,两条鳌鱼的鱼嘴在屋脊正中,鱼尾在屋脊两头。
现祠堂内悬挂着慈禧太后赏赐给李文田的“龙虎”和“福寿”两块牌匾,署有“慈禧黄太后御笔 同治三年11月30日赐南书房翰林臣李文田”的落款。祠堂内的两块石碑上刻着光绪帝赐李文田曾祖父母的诏书。
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李氏宗祠李氏宗祠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式结构。宗祠内供奉开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
李氏宗祠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式结构。宗祠内供奉开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
据《兑山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先祖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南宋理宗时,兑山李氏开基祖李仲文约由同安仙店迁入。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清代、民国及1985年均曾重修。清雍正、乾隆年代,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
兑山李氏人才历来辈出。马来西亚拿督李雅和、抗日志士李友邦、国民党二十八军军长李良荣等,均是兑山李氏的后裔。他们的画像,被宗亲们视为家族荣誉挂在宗祠里。
改革开放后,海内外宗亲纷纷前来兑山宗祠寻根。1990年,台湾李氏族人回乡寻根谒祖。马来西亚拿督李雅和于1989年和1995年两度率槟城兑山李氏乡谊会族亲回乡谒祖省亲,并先后集资90余万元捐建兑山小学教学楼等家乡的公益事业。
4、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二度桥村李氏宗祠清代建筑。在古劳镇二度桥村。主体建筑坐东北向西南,两进夹一天井,深33.6米,面阔3间并青云巷和两厢房27.7米,建筑面积93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中轴线对称布局,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有石雕,砖雕、木雕、灰雕和鎏金装饰。正门凹肚门楼式,门厅为12步架,门厅和正殿间有一天井,正殿明间前出一四方亭,单檐庑殿顶。亭的后檐柱即正殿的明檐柱,是两建筑物所共用。正殿为14步架,天井两侧均是雕板承檩的卷棚顶通道,作门厅和正殿的走廊。两边前后厢房为檩直接架于山墙的两面坡顶屋,均有木阁楼,前后阁楼可经走廊顶相通。大门两边有石砌包台,门口悬挂“唐绍宗人榜,周传老人经”楹联木匾,两扇大门板上彩绘高达2.2米的巨幅门神,是运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两巷门石门额分别书“旋马”“登龙”两个字。祠是该村李姓后人为纪念开村始祖凤台公而建。村人通称为“凤台祖”。民国戊辰年(1928)重修,曾作过上升小学和中学校舍。祠构造别具一格,建筑气宇恢宏,对研究南方古建筑艺术有一定价值。现保存较完好。
5、安徽省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在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17.6米,进深50.4米,建筑面积共887平方米。前后共3进:前厅、享堂、寝楼。圆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顶梁而立。前厅宽敞明亮。其后一长方形天井,经两侧抚廊进入享堂(又称叙伦堂)。享堂为李氏族人聚会之所。享堂后又一天井(后天井),自后天井登石级可达寝楼。楼为李氏族议事之地。楼上为“神堂”,有藏谱室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