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弩
中国兵器史上最大的弩·秦弩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武器。考古发现的青铜弩机晚至战国时期,显然把弩的发明权归于黄帝。弩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开始逐渐登上战争舞台。
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孙机先生指出:“世界上最早将弩装备正规军,并使之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是中国。”《史记》记载,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首次显示了弩这一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反映了齐军中广泛使用弩的事实。中原地区的韩国则是制造名弩的国家。“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还有魏国的军队,虽说经常吃败仗,但步兵的装备并不差。“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荀子·议兵》)。地处西部的秦军也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足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都装备了强弩。
秦代弩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弩弓为木质均已腐朽,朽木残长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铜弩机,弩机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这是秦俑坑发现数量较多的一种弩。同时在一号俑坑还发现一种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残长64厘米的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在弩臂上还夹有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说明它是一种张力更强,射程更远的禁弩。在二号俑坑还发现一处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较其它铜镞一倍。这不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大的铜镞。使用这种铜镞的必然是一种张力更大,杀伤力更强的弩。弩出土时装在用麻布制作的弩衣内,木质部分虽已腐朽,但青铜弩机出土后仍然活动自如,表明秦代弩机的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汉代的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可谓弓弩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著名大将军李广以汉大黄参连弩,射匈奴左贤王数人(《史记·李广传》)。大黄参连弩乃西汉最最著名的劲弩,它可能是在秦朝连弩的基础上制成的,而军中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军才有资格使用,表明这种弩在当时并不多见。“大黄弩”、“大黄具弩”、“大黄力十石弩”均见于居延汉简。这几种弩也是仅次于大黄参连弩的强弩。军种常见的弩则有“具弩”“二石具弩”、“三石具弩”、“五石具弩”,“六石具弩”,“八石具弩”和“十石具弩”,足见汉弩种类多达十余种。据孙机先生考证“石作为计算强度的单位,引满一石之弩,需相当于1石(约30公斤)重物之力”。“三石弩约射189米,四石弩射252米,以此类推十石弩的射程可达600米以上”。那么大黄参连弩的射程就会更远。也正是由于汉弩射程的增大,在射击技术上又发明了用脚踏弩而张之的蹶张技术。汉代弩机的望山又发明了刻度,“它的作用如同近代步枪上的标尺,射者可据此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宜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命中目标”。这样以来便大大提出了弩的命中率与杀伤力。到宋朝时中国弩达到了巅峰,以后至明代便逐渐地退出战争舞台。
中国的弩与西方弩的构造上有所区别,据孙机先生的考证:“欧洲弩与中国弩的主要区别有二:一、自14世纪开始,欧洲用铜片制作弩弓,而中国不曾用金属制作弩弓。二、14世纪末,欧洲又出现了张弦用的曲柄卷绕器,以后还采用杠杆和齿轮等装置开弓的,但欧洲强弩的射程一般只有360米左右,仅相当于汉代的六石弩。单弓床弩在古希腊时已经发明,12世纪时又得到应用。16世纪时的三弓床弩,弓弦分为两段系在活塞状发射栓的两侧,由1至2人绞轴张弦,可发射弹丸和长箭。从绞轴人数看,其威力无疑比宋代以百人绞轴的床弩为小。至于连弩,西方在中世纪不曾有过这种兵器。”足见中国弩的结构和射程都显示了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