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桥乡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苗桥乡
苗桥乡位于永城最东部,永淮公路贯穿东西。共辖20个村(新庄、梁海、水寨、陈大庄、周集、汤庙、苗北、曹楼、张楼、高楼、屈庄、苗南、李黑楼、韩阁、杨楼、武庙、黄土楼、花园、药店、黄楼),156个村民组,86个自然村。共有3.1万人,4.5万亩耕地,总面积50平方公里。
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300万吨的新庄煤矿坐落其中。因此,苗桥乡是永城市典型的煤矿塌陷区乡镇,在20个行政村有18个行政村在煤矿塌陷区之内。近年在塌陷区复垦、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苗桥乡农民的生活质量蒸蒸日上,从永城市的后进乡镇跃入前列。先后被评为省“科普示范乡”、省养殖示范基地及市农业产业化服务先进单位。苗桥乡人民政府还借乡村塌陷改迁之际,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在,苗桥乡已经建成苗桥、新庄、黄水寨3大集市村庄。在统一规划的村庄里,乡政府投资改造了街道,安装了路灯,建全了学校、卫生室、集贸市场、绿地文化广场、大型超市等公益便民服务设施。现在的黄水寨集市村庄,集中了原先的黄水寨、高楼、土楼3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有6000多人。黄水寨集市村庄内街道宽广、店铺林立、秩序井然,已经显出了一个小城镇的雏形。
近年来,该乡先后引资近亿元,筹建了神力水泥有限公司、特种水泥厂、免烧砖厂、精白面粉厂、皮革厂等高科技民营企业23家,年产值达2.3亿元。大力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温棚蔬菜、莲藕、棉花、瓜类、药材及速生杨等经济作物2.4万亩,养殖户2600户,养殖水面2400亩,被河南省评为“科普示范乡”和养殖示范基地,被商丘市评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先进单位。特产“苗(桥)白(菜)”以爽脆可口、个大质优享誉中外。文化教育工作名列全市前列,升学率连续3年位居全市榜首。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被列为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
2006年,苗桥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5亿元,乡财政收入176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50元,综合经济实力即使在商丘市也进入先进行列,在商丘市所有乡镇综合实力评比中名列第32位。
苗桥这个名字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所赐。北宋太祖年间,当时永城苗庄有一个秀才叫苗广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宋太祖听人介绍苗广才的情况后,亲自到永城苗庄去约见。当时,苗庄村南有一条运粮的运河,河上的桥非常特殊,是铁匠用铁打造的一个大铁桥。大铁桥非常特殊、醒目,为方便记忆,赵匡胤就将苗庄赐名为苗桥。
据说,在宋朝,苗桥一带的苗姓人居大多数。而现在,苗桥乡以黄姓人最多,全乡3.5万人,约有1.8万人姓黄。黄姓人群居苗桥乡的历史无人考证,但据一些村民说,可能与明朝黄尚书的家乡在苗桥有关。在明朝,苗桥乡黄水寨村出了一个在朝廷做尚书的达官贵人。黄尚书去世后,就葬在黄水寨村。“文革”期间,黄尚书的坟及坟前立的石羊、石马等石像及石牌坊被毁坏。封建社会,一姓的族人有聚集到同姓显贵族人墓地守墓的风俗,可能在黄尚书去世后,黄姓人有一次从各地涌往苗桥的迁徙。苗桥乡盛产苗桥大白菜,是一种著名地方特产。苗桥大白菜又称“苗白”,栽培历史悠久,在宋朝初期,苗桥大白菜是贡品,专供宫廷食用。“苗白”的菜心洁白细腻,清水煮成混汤,味道纯正,汁白如乳,但菜心不烂。在苗桥农村,还有凉拌、腌制“苗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