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三沙

●福建省霞浦三沙镇三沙镇地处闽东北翼沿海突出部(北纬27°,东经120°),是全国著名的闽东渔场所在地,系一级渔港,属全省最早开放的国家对台贸易二类口岸。与福州、温州两大港口城市均距200公里,海路距上海373海里、马尾111海里、台湾基隆126海里,朝发夕至,水陆交通便捷,自古就有“福宁门户,全闽锁钥”、“闽浙要冲”之美誉。

全镇陆域面积63.6平方公里,以花岗岩类低山、丘陵地型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陆域呈半岛状。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曲折的海岸线长达40多公里,天然海湾港口众多,共有大小码头20多个,可停泊数千艘船舶。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水产品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其中位于三沙镇东北面的古镇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主航道水深15—44米,万吨级客货轮不受潮水限制,可随时直靠码头,是理想的外贸出口物资的起运装卸点和天然的避风港,现港内有3000吨级码头2座。目前,三沙境内水陆交通兼备,随着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以及疏港公路和古镇港至牙城海滨公路等相继建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将使三沙成为闽东北翼沿海区域的中心汇聚点。

历史人文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到清朝,历代都曾在此设镇驻兵。 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被孙中山先生列为全国五大渔港之一,载入《建国方略》,规划为对外开放要港;新中国成立后,被省政府列入最早开发建设的大型渔业基地之一;1980年,省政府在此设立台胞接待站,是祖国大陆首批对台开放点;1986年,三沙镇被省府列为重点开发的“三小点”,是全省最早批准的对台二类口岸; 1996年被列为福建省百强乡镇之一。

这里政通人和,朝气澎渤,镇区境内管理服务机构较为配套,设有闽东渔场指挥部、省闽东渔政管理站、省海关办事处、三沙气象台等省、市直单位17个,县直单位52个,省、市在此设立办事处的有6个。当地居民方言大部分以讲闽南话方言为主,所以三沙与台湾的民间往来有先天优势。由于这里人气聚集、对外交流交往频繁,居民的文化品位也普遍较高。秀丽的景色,迷人的风光,是其发展滨海旅游经济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有被誉为“闽东小普陀”的留云洞以及烽火岛、北澳岛、古桃城、狮球山等主要旅游休闲景点,利用外资、台资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聚贸易、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将成为三沙21世纪繁荣昌盛的又一亮点。

经济发展全镇总人口4.5万人(不含暂住、流动人口),,镇区人口达3万余人,下辖有4个居委会和27个村委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三沙发展已步入了快车道,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吸聚功能正不断提升,镇区内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渔业经济和对台贸易等四大经济格局。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近3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近1/3。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三沙一级渔港,建成后的中心渔港,将有效利用水域面积可扩大到120万平方米,水深增至8米,不仅可提供近千艘船只的避风、停泊作业,而且对三沙的港口经济发展直接产生巨大的拉动。工业企业产值在三沙镇的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三沙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工业城的龙头舞活,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有力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三沙的民营经济在全县独树一帜,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以华美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20多家大小企业,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冷藏、拆船、造船、机械、修配、铸造、五金、渔具、塑料、鞋革、油毡等产品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三车配件、五金器具、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很多产品畅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盛誉,当地企业家不仅在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全力支持地方建设,而且那种爱乡情结和互助传统,为三沙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地名由来古时,三沙原是一片海滩。有一天,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三头狮,两头狮奔去揽住圆山,象双狮抢球:另一头狮站在排塘岭上,头仰着天看。过了不久有五只老虎也来到这里,住在港湾东西的五个所在。狮、老虎都要镇守这儿,为争取地盘,常常相咬,这时海会叫,浪会飞,渔人不敢出海捕鱼。

一天夜里,天上乌云滚滚,雷公大响,雷电大闪, 原来是五头老虎和三头狮撕斗。狮吼虎啸,一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狮战胜了,虎输了,五头虎,吼一声,向东南方向逃,窜到闽江口,占据了那里的五座山。

原先五虎盘踞的所在,因为海水日夜侵袭,成五个大凹地,就是三沙的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战胜的三头狮不走了,一头镇着山,两头护着海。从此,这里成了风平浪静的海港。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三狮,便将此地命名为"三狮"。由于这进出的居民多从闽南迁来,讲闽南话,闽南话的"狮"、"沙"音相近,经年累月,含混传呼,"三狮"就变成"三沙",一直沿用至今。

民间资料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发现三沙渔产丰富,而定居三沙。就像“海加定”(红树林)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祖”都是“闽南祖”。

至今大多数人的祖籍是闽南,而三沙人都把闽南说成“下南”,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林瑞枝老人现在是该镇退休干部管理站站长,祖籍在惠安县,他的父辈上世纪初从海上“登陆”定居三沙,老林就是在三沙出生的,从他父亲算起,现在已有4代人了。老林说,他们在三沙算是比较年轻的移民了。

据林瑞枝说,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花、小黄花、带鱼、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避风;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慢慢就习惯了,成了“常住人口”,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

三沙是自发的松散型自由移民小镇,到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三沙人口才8000多人。现在已有4万多人。三沙有姓氏六七十种。也正因为这些渔民来自五湖四海,所以三沙民间没有任何宗派,也没有像一些地方本地人对外姓有排他性。这种几百年延续下来的包容精神,应是闽南人的优秀品质之一,现在在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一些闽南风俗也在三沙照旧沿袭。

●海南省三沙市三沙市是由中国国务院于2007年11月批准设立的县级市,管辖位于中国南海的海南省下的西沙、南沙、中沙三个群岛及周围海洋,面积2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隶属海南省,人口260余人,是中国现在人口最少的城市,市行政中心位于西沙群岛也是南海诸岛的最大岛屿——永兴岛。早在1911年和1930年代中国已经将南海四沙先后置于广东和海南省管辖,“西南中沙工作委员会、西南中沙办事处”1959年即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1969年3月,该办事处改称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又恢复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 (县级)”。海南建省后,该办事处划归海南省管辖。2007年11月西沙中沙南沙办事处改名为三沙市。现在这个办事处正式建制的三沙市所取代。三沙市的设立有利于强化南中国海主权,也有利于促进南海地区的资源开发。三沙市的西南中沙群岛包括260多个岛、礁、沙、滩,散布在南海上,东西相距900千米,南北长达1800千米,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无冬,气候暖热,湿润多雨,常受台风影响。位于西沙群岛的永兴岛是西南中沙群岛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13平方千米,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和办事处驻该岛。现在三沙市的行政中心也将设立于此。由于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军事化管理状态,除西沙永兴岛上有一定数量的驻岛职工、民工和渔民外,其余岛屿少有人常驻,多数渔民以流动作业为主,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由于永兴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使永兴岛已初具小城镇雏形。 补给基地文昌市:三沙市的后勤补给基地、码头供给基地将建在文昌,虽然三沙市的办公楼不建在文昌,但大部分办公人员、后勤人员家属全部住在文昌,码头供给全部建在清澜。三沙市的设立,将会给文昌市带动巨大的人气,将来文昌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也将批准文昌市到三沙市的旅游线路,这

三沙
三沙市辖区图

样凡是要到三沙市的投资建设者、旅游者等,必将途经文昌市,这将对文昌市区的扩大、投资的拉动和建设的推动,以及提升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越南抗议中国设三沙市诬称侵犯其领土主权! 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黎勇称:“越南拥有对黄沙和长沙2个群岛主权的充分历史证据和法理基础。越南抗议中国成立直属海南省的三沙县级行政市,直接管理东海(即南海)的3个群岛,其中,有黄沙(即西沙)和长沙(即南沙)2个群岛是属于越南的。此行动已经违犯了越南的领土主权,不符合两国高层领导达成的共识,不利于寻求解决双方海上问题基本、长期办法的谈判进程。越南始终如一主张,在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实践、特别是联合国关于1982年《海洋法》的公约和为维护东海(即南海)和区域内和平稳定的2002年“东海(即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分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