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缺
作品简介
《金瓯缺》(4卷)出版于1985年,作者徐兴业,长篇历史小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小说奖。
作者介绍徐兴业
浙江绍兴人。1937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上海国学专修馆、稽山中学教师,上海通成公司职员,1949年后历任上海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店员工会教育科长,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和建中学教师,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干部,上海市教育出版社编辑,上海市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4卷)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小说奖。
故事梗概本书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宋徽宗年间,中国大地宋、辽、金三国各据一方,金国初兴,国力昌盛,野心勃勃。辽国积弊重重,统治集团腐朽僵化。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宋派马超、马扩父子出使金国,与金订下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事成之后,宋国收回幽云十六州。金国举兵攻辽,势如破竹,连克辽五京之四。宋国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在刘锜等人的努力和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徽宗下定决心伐辽。西北军都统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态度消极,朝廷内部经过争权夺利,最后拟定以童贯为宣抚司,统领几万禁军开拔前线,指挥对辽战争。但是由于朝廷内部,西北军和宣抚司之间、西北军内部矛盾重重,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慢腾腾开赴前线。这时战机已过,辽军在民族英雄耶律大石的有力统率下,早已率领十多万大军陈兵以待了。北宋统治集团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勒兵巡边,不用认真作战,辽国就会乖乖受降,所以以童贯为首的宣抚司严令部队不得开战,终日只叫弓箭手向敌营射去宣传品,企图不战而胜,瓦解辽军。为此统帅部和宣抚司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结果是坐失作战良机。就在童贯正在乐不可支地等待辽国来降的一天半夜,辽军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从东起兰沟甸,西迄范村,绵亘四十多里的沿河阵地上,选择了七八处渡口,先后渡过两军相峙的白沟河,发起全面攻击。宋军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经过了兰沟甸大战后被迫后退,后宋军又错误撤军,辽军乘势追击,宋大败,童贯乘机夺权,撤销了种师道都统制职务。这就是第一次伐辽战争。隔了两月,耶律大石回兵护主,宋军在朝廷的催促下再次出征,兵分两路,一路未遇到抵抗,直达芦沟河南岸,与辽军隔河对峙。宋军出奇兵夜袭辽首都燕京城,由于接应部队贪生怕死,至使此役功亏一篑,辽军扭转战局,反击宋军,宋军仓皇南奔,第二次伐辽战役又告失败。宋朝廷为挽回面子,在金兵彻底摧毁了辽国,夺取了燕京后,出重金买回了这座空城,然后举国欢腾庆贺胜利,全不知金兵窥视中原,山雨欲来。金军厉兵秣马,兵分两路,大举南犯。郭药师别有企图,与金兵大战一场,由于部下投降,郭药师全线败北,投降金军。宋朝燕山府全失,门户大开。金兵紧接着频频紧逼,宋朝廷慌了手脚,宣抚司童贯奔逃东京。张孝纯收兵太原,死守,金南下部队一路被阻。金统帅斡离不一部长驱直入,徽宗派禁军将领梁方平,何灌将兵三万余人戍守滑州和浚州两处黄河渡口,以期阻敌南犯东京。梁、何二将昏慵无能,守土不力,金兵一来,未加抵抗就率先逃命,黄河一线宋军全部溃败,金军乘势直达东京城,于是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拉开帷幕。徽宗让位与儿子赵桓,自己逃走,赵桓即位称渊圣皇帝,改元"靖康"。金兵围攻东京,东京军民群情激愤,李纲极力主战,深得渊圣皇帝信任,封为右丞,率领全城军民抗敌,取得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胜利。金兵暂退,朝中主和派占上风,罢去李纲职位,向金屈膝求和。西北勒王军在种师道统领下进入东京,给了主和派沉重打击。朝廷调整军事机构,任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驻在黄河北岸的滑州,统筹两河军事。任西军大将姚古为河东路制置使,将兵救太原;任种师中为河北制置副使,将兵救中山、河间各地。时称三太师。种师道、姚古各率大军分两种合救太原,由于姚古惊疑不前,种师道孤军深入,终成败局,种师道战死。这年七月,出任河东宣抚使的李纲又组织起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解围战,分兵三路,解救太原,结果又以失败告终。太原城在张孝纯的死守下坚侍了二百五十多天,终于因为饥饿失了城。金兵拔了太原城便通行无阻,这年11月30日,两路金军同抵东京城下,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开始了。由于朝廷内部派系倾轧,各方面掣肘,也由于渊圣无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城中竟无一统率,更由于皇帝任用奸臣,组织什么神军,结果城破了,他做了金国的俘虏。"靖康耻",金兵攻破东京俘获了徽宗钦宗二帝,杜康王赵构在临安称帝,号高宗,与金求和,经过讨价还价,割地赔款,终于偏安一隅,开始了南宋。南宋人民不忘国耻,力主抗金,涌现了韩世忠、岳飞等著名将领。但是朝廷奸臣当道,赵构本人也犹豫不定,怕收复失地以后皇位难保,秦桧勾结金国、互通款曲,致使讨金战争常常受到牵制。力主抗金的著名将领刘锜组织军队进行了顺昌大捷,击败了金兀术的大军,宋金乘势前进,直抵东京城,但赵构一心求和,不愿证讨,强令宋兵撤回,派秦桧与金朝言和。由于朝廷主和派当道,致使许多主战派人士被迫害,岳飞被害于风波亭,韩世忠被革除兵权,刘锜被贬湖南,马扩出生入死,与辽、金谈判、组织义军,忠心可鉴,可仍然逃不脱秦桧等人的迫害,妻子、老母被金人作为人质,骨肉分离、家破人亡。南宋小朝廷终日宴饮歌舞不绝,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全忘了疆土待收、人民待救的责任,只求自己高官厚禄,夫贵妻荣。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金瓯缺》的作者以饱含爱国深情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一个朝代的灭亡,一场战争的残酷和一个家庭的遭遇。他刻画人物,笔法细腻,栩栩如生;追述史实,笔触严谨,字斟名酌;叙述战事,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全书在记叙、描写间加入大量抒情、议论,诗词歌赋也间或有之,读来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特别是使用民间掌故和民俗、俚语,使文章更添趣味性和生动性。《金瓯缺》不愧是一本精彩的优秀历史小说。
《金瓯缺》无茶
作者:新民晚报 潘向黎
写茶人写到宋徽宗,不由得想起了著名历史小说《金瓯缺》。不由寻寻觅觅从书架中找出那四卷本,看到泛黄的书脊,发脆的纸,真是“二十余年如一梦”啊。《金瓯缺》确实是当代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作者徐兴业为天下贡献了一部民族心灵史,一幅历史画卷。仅凭那几个极其鲜活、丰满、令人难忘的人物,已经让多少作家望尘莫及。当年初读时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的记忆,让我忍不住又把这部长篇读了一遍。
谁知这次读完,心里竟有了不满足。不是写得不好,写得着实的好,不但当年看出来的好处都在,还看出了一些当初不曾领会的深刻,但是我还是感到不足和遗憾,而且相当强烈,觉得国人的几大“恨事”:海棠不香,鲥鱼多刺,红楼梦未完……之后,应该加上一句:《金瓯缺》无茶!
北宋茶业重心南移之后,饮茶之风日盛,斗茶之风遍及朝野。徽宗《大观茶论》序言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铿金,啜英咀华,较箱筴之精,争鉴裁之别。”可见当时风尚。一部《金瓯缺》如文学的清明上河图,风土人情无所不包,从当时东京人的审美标准(“韵”)直写到看戏,赏灯,婚嫁,歌舞,过节,赛龙舟,饮酒,梳妆,赏花……连时尚的凤头鞋的名色都有(“错到底”),甚至没有遗漏了著名的吃食——李和儿炒栗。可就是没有茶。酒写了好几种:小槽真珠红,樊楼春,乳泓白酒,可是龙凤团茶或其他任何名茶,只字未提。我期待的分茶的准确细节,关于斗茶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更是身影全无。赵宋之世,三百二十年与外患相始终,但文化上却是空前的灿烂夺目,正如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如此一片繁花之中,茶文化是其中一枝奇葩,不大书特书,也应该勾勒几笔,否则实在可惜。
再说,既写宋徽宗,而且是那样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地写宋徽宗,怎么能不写到茶?若是别的皇帝,不写也就罢了,这可是宋徽宗——皇帝中唯一一个写了一部茶书的人,他的身边怎能没有茶,从“安享太平”直到逃命南下?《金瓯缺》中的他,也算得“日理万机”:作画、写字、吟赋、吹笛、听琴、题石、咏桧……但这风雅的万机之中,没有点茶和品茶。那么,当时的北苑官焙的贡茶都送去了哪里?那些日益增多、花样翻新的贡茶品种又所为何来?官窑制的茶具难道另有去处不成?那言简意赅的《大观茶论》难道是空穴来风、纸上谈兵?他让位之前和《罪己诏》一起问世的《罢花岗石指挥》中怎会有“罢都茶场”?若不是他爱茶如命、沉湎其中,这些都无从解释。
干脆说,整部《金瓯缺》,几乎不见有人真正喝茶!开头一两处“献上清茗和时鲜果品”这样简单地提一句之后再无消息,好容易盼到写师师走马万胜门,好容易正巧她口渴了,这该写她喝茶了吧?还偏偏“找不到一个出卖茶水的”,只让她喝下一瓶马扩挂在马脖子上的水!马扩也不喝茶,他只会把杯中剩茶泼在地上,说:危难之际,若苟且偷生侥幸图免,有如此水。这一泼,我的心算凉了。
为什么《金瓯缺》无茶?徐先生在世时,我无缘识荆,因此无从得知。不知徐先生本人饮茶吗?是出于个人兴趣作出这样的取舍?或者受七八十年代时代限制——当时生活水准较低,这一波次的茶文化热还未涌起?
爱茶成癖,又爱《金瓯缺》,不免痴想,那一段徽宗遭师师冷遇的心理战,如果不是用送围棋作借口,通过下围棋作暗示,而是送新茶,借分茶、点茶表心迹又会怎样?至于传达沧桑之感,借一盏茶来让蒙尘天子触物生情也非常贴切。宋诗中恰有这样一首:“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韩驹《谢人送凤团及建茶》)。
《金瓯缺》无茶,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