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钢)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创立于我国清代开启民族工业的洋务运动,即1890年9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938年3月,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为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存我国仅有的民族基础工业,国民政府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上海炼钢厂等的主要设备拆迁,,抢运内迁至抗日大后方重庆大渡口地区,完成了逆江而上、迁渝建厂的悲壮历程,设立为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重钢曾先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一零一厂、西南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公司,1995年6月,改制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由此,开始时一波三折的汉阳造八八式步枪,一帆风顺,一直生产到1944年,经历了半个世纪,其寿命超过了任何一种曾在中国生产过的武器。
1938年2月,汉阳兵工厂改称第1兵工厂,后因日军逼近武汉,奉令迁往湖南辰溪,将制炮厂交给炮兵技术处,后成立50厂忠恕分厂。并将制枪厂并入民国军政部兵工署第21厂(当时在四川重庆,原南京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88式毛瑟步枪。
1946年,因抗战胜利,兵工复员,该厂于9月奉令结束。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一直到抗战结束,汉阳造在中国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由清朝新军开始,北洋军、北伐军、中央军、红军,汉阳造武装了无数的中国部队。到了八年抗战,抵御外侮,可算是老树开花又逢春。直到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仍有许多部队持着汉阳造,在冰天雪地中与十六国联军拚杀。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之初,满怀激情的重钢人,挺立起新中国工人阶级的脊梁,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建设高潮中,于1950年轧制生产出我国第一根铁路重轨,铺筑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转型时期,重钢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和勇于突破,于1979年开始,在全国首家自销计划外钢材,冲破了长期实行的钢材统分体制。1988年,重钢成立进出口公司,获得冶金产品自主进出口权。重钢还敢为人先,自筹资金进行百万吨铁系统和钢系统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成为全国自筹资金搞技改的第一家钢铁企业。重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中厚钢板控轧控冷示范生产线,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厚钢板生产基地之一。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重钢激流勇进,于199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0家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997年被列为国家120家企业集团试点单位,199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联系的512家国有大型企业之一。重钢1997年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99年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进入二十一世纪,重钢审时度势,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迈上了新的台阶。到“十五”末,已形成年产3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钢铁生产改变了万能化工厂的格局,初步形成普钢的中厚板和薄板,普钢的高线和优质特殊钢生产线“两板两线”的生产体系。自此,重钢走上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
重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现有子公司28家,其中全资16家,控股12家,包括重钢控股在香港上市的核心企业H股公司——重庆钢铁股份公司。重钢现有在册职工2.7万人,资产总额142亿元。重钢是重庆市市属工业企业第一家年销售收入破百亿元的企业。2006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62位。重钢主导产品有板材、管材、型材、带材、线材和棒材等六大类。主导产品中的20g锅炉板和16MnR容器板系国家金牌产品,镀铅薄板、18号矿用槽帮钢、6.5号刮板钢系国家银牌产品,船体结构用钢板和锅炉压力容器用钢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造船板获英国、德国、美国、挪威等9国船级社质量认证。重钢获得ISO9001质量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
重钢在钢铁主业发展的同时,非钢产业也得到较大发展。钢铁产品深加工与机械制造、建筑与房地产、电子信息、环保产业、矿业等五大非钢支柱产业,已逐步成为重钢新的经济增长点。非钢产业收入已达重钢总收入的25%左右。其中环保产业的支柱企业——重钢三峰环境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环保设计、施工、运营企业。
近年来,以努力构建和谐重钢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钢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重钢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曾在重钢留下了视察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