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达乡

象达,傣语意为重要的要塞,历史上曾是傣、崩龙、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象达乡地处龙陵县城西南部,位于东经98°47′——99°11′、北纬24°11′——24°25′范围内,东与天宁、平达两乡相连,南与木城乡交界,西与德宏州潞西市毗邻,北与龙新乡接壤。
象达境内,河流纵横,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历史上多有饱学之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据传,象达在明代时即有集市,来往客商甚多,逐渐成为当时大西南与东南亚交往的重要驿站和商品聚散地之一,现残存的驿道,还铺有整齐的石块,当时之情景可见一斑。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氛围,很早就有象达人到东南亚一带定居,到2002年末,全乡共有归侨、华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及眷属11037人,其中归侨166人,华侨5981人,侨眷4761人,港澳同胞及其家眷129人,“侨乡”之称名副其实,由于与外界接触频繁,先人眼界开阔,尤重教育,在民国初期始设国民两级小学一所,并有私塾或书院,社会名流不断涌现。1945年,以朱晓东名义兴办晓东中学一所,时有教职工26人,学生196人,由于有中共地下党的领导,该校民主风气甚浓,成为我县解放前夕革命活动的中心,1949年11月22日,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在晓东中学球场宣布正式成立,大部分师生参加了朱加璧领导的西进部队,为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以来,象达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效尤为显著,但横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属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象达乡国土面积506平方公里,居全县十二个乡镇之首,下设15个行政村,有227个村民小组,7842户,人口33976人(其中农业户7560户32564人)。2003年底有耕地46377亩(其中水田24609亩),人均占有耕地1.42亩,粮食总产量1329.7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8公斤;林地总面积为437184亩,森林覆盖率65.9%;茶叶面积13805亩,产量44.3万公斤;大牲畜存栏11467头,生猪存栏28881头,羊存栏12508只,农村经济总收入55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6元,乡级财政收入178.2万元。

乡山区面积广,立体气候明显,雨热同期,光照不足,低温、霜冻和暴雨、冰雹等灾害出现频繁。乡内平均海拔达1750m左右,最高点勐蚌箐口,达2889.1m,最低点迤沙寨阿鸠田985m,虽地处低纬度,但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低;全乡平均气温14.5℃,受印度洋暖流影响较大,同时也受较远的太平洋暖流影响。5—10月雨量集中,占年平均降雨量2100mm—2200mm的80%以上。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cm2,日照时数2060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4%,无霜期230天,大于或等于10℃的处活动积温4750℃。
象达有良好的商品交易前景,目前全乡有大小集市5个,以象达集市为最大。象达集镇座落在地势较为平坦、风景优美的营坡坝子西部,象达河由西向东穿镇而过。目前,集镇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龙陵县西南部重要的交通物资集散中心,是以土特产加工及商品贸易为经济支柱、人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小集镇。近年来,通过历届乡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象达集镇已初具规模,集镇区占地0.53平方公里,集镇道路全长1300m,“井”状布局,主要有老街、新街、中小学和部分行政单位组成,居住功能混杂其中,拥有集镇人口4000多人,人均占地107.96m2,人均住房38m2;集贸市场占地10891m2,拥有定点摊位40多个,临时摊点400多个,铺面70多间,集镇高峰人数达16000人,集日交易额达35万元。集镇道路长1.3公里,基本完善了供排水系统,排水沟长1.4公里,已建成2667m牲畜交易市场一个,屠宰场一个,集镇社会功能基本齐全,学校、医院、邮政、电信、金融、粮贸、工商、税务等服务机构完善,餐饮、住宿、洗浴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每天开往龙陵、德宏、勐糯、平达及周围各地的中巴客车、微型客运车班次达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