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作者:周其仁著
ISBN:10位[730110989X] 13位[978730110989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定价:¥34.00 元
内容提要本书收集的,大部分是我1995年回国到北大任教以后为报章杂志陆续写下的文章。回头一看,时间过得很快。
在本书中,收在“另眼看垄断”栏目下的文章,其实差不多都是我参加水工研究的“副产品”。作为一个“电信经济问题专家”——我是1998年秋“卷入”电信开放市场的论战的,大部分有关文章已经收入了三联书店出版的《数网竞争》一书——我对网络产业经济问题的认识全部来自“I水工”。更一般而论,大凡在所谓“自然垄断”、“规模经济”之上加上了“国家行政垄断”的行为,经济逻辑如出一辙。本书的一些文章,放胆去“碰”教育、邮政、股市,分析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只是各业的具体约束不同,“碰”起来多彩多姿,各有各的意思。
作者简介周其仁,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国务院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题目包括土地产权和承包合约、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
1989年至1991年,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秋季进入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研究生项目,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任教。从2001年起,每年春季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任教、秋季在北大任教。
作者的研究兴趣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目录一、人力资本的产权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刮目相看人力资本
能力定价和高科技产业
考核学生质量的困难
教育专家系统的可靠性
二、研究企业家
景气低迷中的企业家行为
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
家族经营与非家族经营是一样的
信誉与运气
企业家是钱财不够用之辈
驾驭不确定性
企业家能力竞争的舞台
普通人投资的世纪
三种私人资本和中国经济
入世与中国企业价值的重估
三、公有企业改制
最便宜的企业家和最昂贵的企业制度
自然人持股:绕不开的话题
企业改制, 何谓成功
国有企业:不能不谈“方丈”只说“庙”
“庙”里的“好方丈”为何那么少
攫取与公有制企业改革
四、另眼看垄断
尴尬的手机单向收费
手机单向收费:投资人的利空
境外上市卖点的教训
手心手背都是肉
看得见的手定价,看不见的手定量
要反对的不是重复建设
高科技永远都很“高”
理性的局限——《电信竞争》书评
为市场重组留下空间——关于中国电信集团的再次分拆
邮政专营的三个理由
市场间竞争与股市规范
自发的悟桐树
五、市场的守夜人
守夜人的经济学说
另一条印度道路
启动经济和政府退出
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
哈尔滨不相信眼泪
转型期城市就业也需“软着陆”
六、农民问题
村庄与粮价
高经济成长与农业发展
农村就业:转折与转机
又见粮改
书摘考核学生质量的困难
学生考试作弊、真文凭贬值、假文凭泛滥,这些现象,在我看来,都与“学生质量考核”有关。问题的重点,不是学生为什么想作弊,以及为什么有人居然敢用假文凭。问题的重点是,那些防止考核学生质量出错的机制,为什么大面积失灵?
报纸报道,时下学生考试作弊、假文凭泛滥愈演愈烈,有成为潮流之势。怎样解释这些“有辱斯文”的现象呢?想来想去,这件事情不简单。因此选择“考核学生质量的困难”,作为寻找合理解释的人手之处。
特别困难的考核大体而言,知识是可以分类的。学校里传授的知识是所谓“一般性知识”,这种知识不同于那些特殊的知识或技能。特殊知识可以通过“专利”或“商业秘密”来界定其权利,并加以保护以利于交易。那么,一般性知识靠什么来保护呢?张五常为此提出过一个理论,要点是一般性知识可以自我保护,因为想要获得一般性知识的人,必须花费工夫“学习”。
学习的各种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就构成获取一般性知识的“代价”。
比如中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外文,教科书可以用版权来保护,但是课堂讲授和基础训练,并没有专利保护,正如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教的各门专业知识也不设专利保护一样。但是,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掌握一般性知识的便捷之道,不是买本教科书自学成才,而是经过学校教育。有趣的是,学校里的知识既不可能直接买到手,也不可能立马“偷”到手。无论是谁,真正要得到这些知识都必须下工夫“学习”。除了支付学习的经济代价之外,学生还必须花费“求知的努力”。读书人都知道“十年寒窗苦”的意思,可不单单指节衣缩食而已。
但是,学生经过学校教育项目之后,究竟掌握了多少一般性知识,非常难以识别和鉴定。一个原因是,一般性知识是所有“直接有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对其“上层”的“有用性”和贡献程度,难以确认。我们不妨随便问一位“成功人士”,当年读没读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或者有没有用方程式算过“鸡兔同笼”?要是得到肯定的回答,我们不妨再深究一个问题:当年熟读“木兰词”或算得出同笼鸡兔脚丫子的总数,与日后的“成功”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也不妨扪心自问。拿我自己为例,当年高声诵读的“金戈铁马人梦来”,对于今天在大学教书领薪水,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和贡献呢?
答案是没有直接的用处和贡献。但是,从间接意义上看,一般性知识的用处和贡献又无所不在。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