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结石
【 定义】
人体的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脏与输尿管依人体中轴线对称配置尿液从肾脏产生后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在这一器官中存在的结石知道我们称为泌尿系结石又称为尿石症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约4~5∶1形成机制未完全阐明有多种学说心地复发率高对多数结石尚无一下十分神奇理想的预防方法尿石症发病有地区性在我国多见于长江以南北方相对少见近三十年来我国上尿路(肾输尿管)结石发病率显著二年提高下尿路(膀胱)结石日趋少见膀胱结石中原发性结石明显即使少于继发性结石近十年来尿路结石的治疗独到方法有了迅速发展,90%左右的尿路结石可不再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
【 形成机制】
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上尿路结石与下尿路结石的形成机制、病因、结石成份和流行病学有显著差异。上尿路结石大多数为草酸钙结石。膀胱结石中磷酸镁铵结石较上尿路多见。虽然部分肾结石有明确的原因,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海绵肾、痛风、异物、长期卧床、梗阻和感染等,但大多数钙结石的形成原因目前仍不能完满解释。成核作用、结石基质和晶体抑制物质学说是结石形成的三种最基本学说。根据上尿路结石形成机制的不同,有人将其分为与代谢因素有关的结石和感染性结石。代谢性结石是由于代谢紊乱所致,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尿钙症、高尿酸尿症和高草酸尿症等。高浓度化学成份损害肾小管,使尿中基质物质增多,盐类析出,形成结石。感染性结石是由于产生尿素酶的细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而产生氨,使尿液碱化,尿中磷酸盐及尿酸铵等处于相对过饱的状态,发生沉积所致。细菌、感染产物及坏死组织亦为形成结石之核心。
影响尿路结石形成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等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 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一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它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 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 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尿结石成分及其性质 草酸钙结石质硬,粗糙,不规则,常呈桑椹样,棕褐色。磷酸钙、磷酸镁铵结石易碎,表面粗糙,不规则,灰白色、黄色或棕色,在X光片中可见分层现象,常形成鹿角形结石。尿酸结石质硬,光滑或不规则,常为多发,黄或红棕色,纯尿酸结石在X光片中不被显示。胱氨酸结石光滑,淡黄至黄棕色,蜡样外观。
病理生理 尿路结石所致之病理生理改变,与结石部位、大小、数目、继发炎症和梗阻程度等因素有关。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和尿道结石是结石排出过程中,停留在该处所致。尿路结石可引起泌尿系统直接损伤、梗阻、感染和恶性变。
肾盏结石可在原位而不增大。亦可增大并向肾盂发展。当肾盏颈部梗阻时,导致肾盏积液或积脓,进一步引起肾实质感染、疤痕形成,甚至发展为肾周感染。肾盏结石亦可进入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可自然排出,或停留在尿路某一部位。当结石阻塞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输尿管时,可引起急性完全性梗阻或慢性不完全性梗阻。前者在及时解除梗阻后,可无肾脏损害。慢性不完全性梗阻导致肾积水,使肾实质逐渐受损而影响肾功能。较大的肾盂结石对肾实质和肾功能的损害轻微。结石可损伤尿路粘膜导致出血、感染。在有梗阻时更易发生感染。感染与梗阻又可促使结石迅速长大或再形成结石。结石在肾盂或膀胱内偶可引起恶变。结石在肾内逐渐长大,充满肾盂及部分或全部肾盏,形成鹿角形结石。可继发感染,亦可无任何症状。
结石进入输尿管时,常停留或嵌顿于生理狭窄处,即肾盂输尿管联接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及输尿管膀胱联接处。由于输尿管内径自上而下由粗变细,结石位于输尿管下1/3处最为多见。
泌尿结石临床表现泌尿系结石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无症状,典型者表现为腰痛和血尿,部分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的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尿路梗阻和肾功能损伤。结石成分主要为6种,按所占比例高低顺序排列如下: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铵镁、尿酸(尿酸盐)、胱氨酸及黄嘌呤结石。多数结石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危害】
泌尿系结石症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结石对尿路造成的
局部损伤、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并发尿路感染这三方面;
1、局部损伤:
体积小的结石,可以在尿路内自由活动,容易磨伤尿路粘膜引起出血、肾绞痛,但是这种局部损伤还是比较轻的。体积大的比较固定的或鹿角形的泌尿系结石,虽然疼痛感并不严重,但可长期压迫尿路粘膜,使上皮脱落、组织溃疡,以至于结石与输尿管管壁形成粘连,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癌变。
2、尿路梗阻:
肾、输尿管结石最容易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第一狭窄处),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第二狭窄处)和输尿管膀胱入口处(第三狭窄处)停留,引起尿路梗阻。尿路梗阻后,梗阻以上的输尿管和肾盂就会扩张、积水,肾脏积水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肾积水。肾积水时,肾脏实质受到挤压,影响肾功能。如果肾积水长期得不到解除,严重者可造成整个肾脏功能丧失功能。如果是双侧尿路都严重梗阻的还有可能导致尿毒症。
3、尿路感染:
尿路梗阻并发细菌感染,肾积水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肾积脓,严重的尿路感染还可能造成败血病,威胁人的生命。另外,尿路感染又促进结石的形成,使原有的结石体积迅速增加。
所以,一旦发现泌尿系结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的进行治疗。
海参食疗有效减缓泌尿结石病症
夏天来了,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致使体内水分减少、尿液浓缩,因此。专家指出夏季是泌尿系结石病的高发季节,如果再不注意补充水分,易导致结石的出现。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海参如何做才能有助于减少泌尿结石的发生。
1、先了解一下泌尿系结石的高发人群。一般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厨师、烧火工人和船舶工程师等容易得泌尿结石,主要原因与这些人员符合以下几种可能:经济条件好、高蛋白饮食、饮水量少、活动少、经常出汗、脱水,不能正常排尿,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有关,因此平时要注意多喝水,每天保持喝水量在2000~3000毫升,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应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另外,晚上临睡前喝一杯水,这能有效地减少泌尿结石的发生。
2、夏天饮食应该很讲究,夏天大多人都不愿意多吃饭没有什么胃口,因此夏天饮食应该清单,多喝粥不仅补水对消化吸收都有利,下面介绍一下几种粥的简单做法,能够有助于减少泌尿结石的发生
(1)白茅根粥:准备好白茅根30g,将糯米30g炒黄,加上冰糖少许,将白茅根煎水取汁,加糯米煮成粥,加冰糖一匙,等到温和便可以吃了。
(2)石苇薏仁粥:石苇30g,薏仁90g,红糖适量,将石苇煮水取汁1碗,薏仁3碗,与药汁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红糖服用。
(3)山药粥:淮山药60-100g,茯苓30g,小蓟10-15g,大米100g,先将淮山药、茯苓、小蓟煮熟,取汁与大米同煮成粥即可。
(4)海参粥:将发好的海参或者鲜海参50g,大米100g,将海参浸透,洗净,切片煮烂后同米煮成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上一些别的佐料如葱、虾皮、虾米等保证粥的鲜美。
夏天很多人愿意饮用饮料,但是一定要注意饮料好喝有的饮料不能经常喝,建议多喝橙汁、酸果蔓汁和柠檬水,因为里面含有枸橼酸盐,能有效溶解石头,避免饮用咖啡因、红茶、葡萄汁、苹果汁以及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