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擦
简介擦棒以完全区别于马尾弓的形制,伴随轧筝、奚琴共同首开中国拉奏弦鸣乐器先河,这种形制是在中国众多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而成,标志着本土拉奏弦鸣乐器的初始。
在中国乐器史上,棒擦,意为用竹片、木棍类硬性条状材质摩擦琴弦,使之发音的一个现象。这一词的用法,在林谦三的《东亚乐器考》、项阳的《中国弓弦乐器史》等多篇著作中均有提及和使用,这种演奏方式意味着我国拉奏弦鸣乐器的初始,棒擦也顺其自然的被理解为中国拉奏弦鸣乐器的起点。
一、棒擦伴随轧筝、奚琴的同步出现
中国的拉奏弦鸣乐器至迟是从唐开始的。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的“隋、唐、五代”段落中记叙到:
这时候已有两种拉弦乐器:一种是轧筝,约有七条弦,是用竹片擦弦发音的;一种是奚琴,有两条弦,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擦弦发音的。
轧筝、奚琴的初次出现,虽未载入唐的正史,但在一些唐代诗歌、音乐笔记中却遗留了诸多痕迹。而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所有关于轧筝、奚琴的记载,虽无演奏方式的记录,但明确表示是以竹片轧弦,毫无疑问,中国的拉奏弦鸣乐器是以竹片,即棒擦法来开中国拉奏弦鸣乐器历史先河的。例如唐代诗文中涉有轧筝、奚琴的篇章有:
1、唐代诗僧皎然,吴兴(今属浙江)人,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约720—800年前后),曾作《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歌时另移湖洲长史》云“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
2、唐代杜牧《题张处士山庄一绝》:“好鸟疑敲磬,风蝉认轧筝。
3、孟浩然(689—740)《池亭诗》记载“竹引奚琴入,花邀带客过。”
4、唐代崔令钦《教坊记》的卷末记载了三百二十五首曲名,其中有一首乐曲名为“嵇琴子”。
现能收集到的唐已成文的关于轧筝、奚琴的材料仍甚微,但这四例,应该视为反映轧筝、奚琴的有力证据。一般来说,事物的出现与流行应是先于文字记载的。轧筝、奚琴在唐代诗文中出现,说明它在唐以前可能早就流行。在轧筝的诗句“轧用蜀竹弦楚丝”中,不但明确了轧筝的演奏方式,而且说明中国的轧筝曾经历了一次用蜀竹轧弦即棒擦的历史过程。这一句诗应是轧筝史以及中国拉奏弦鸣乐器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史料,它提醒大家注意了一个史实问题,即中国最早的拉奏弦鸣乐器的演奏是从棒擦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