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又叫六国文字,即除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主要是写在竹简和帛上,合称简帛文字,还有些铸刻在陶器,玉玺,铜器,钱币上。
特点: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异体字大量出现
战国文字的系统研究始自王国维先生。他不仅提出了“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的观点,而且初步划定厂战国文字的范围,提出了战国文字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战国文字资料日渐丰富的今天,其观点和方法对学界仍有很大的影响。
自王国维先生倡导至今,战国文字研究得以全面铺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战国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战国文字的发现、考释、整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者们对战国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帛文字、货币文字和玺印文字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他们撰写、发表了一大批考释与研究的文章,对疑难文字进行了识读和考释,解决了一些争沦较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对此,董莲池先生在《20世纪中国学者的战国文字研究》一文中已作了认真、详尽的分析、研究,作出了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我们不再赘述。
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战国文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以期把握战国文字形体结构的特点、演变规律。在这方面,汤余蕙先生和何琳仪先生贡献最大。汤余蕙先生在《略沦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分“笔划、偏旁的省略”、“形体的分合”、“字形讹误”、“辅助性笔画”、“地域性特点”和“战国文字异形的成因及与商周古文的辩证关系”等六个方面,探讨、总结了战国文字构形方面的一些规律。何琳仪先生则在《战国文字通论》和《战国文字通论补订》两书中总结厂战国文字形体演变的五种规律,即简化、繁化、异化、同化、特殊符号等。唐兰先生、裘锡圭先生则分别在《古文字学导论》、《文字学概要》中对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的形体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裘锡圭先生还对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进行了对比研究。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对某种文字作了分区断代的研究,如李学勤先生撰写的《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郑超先生撰写的《战国秦汉陶文研究概述》、《楚国官玺考述》等分别对齐国陶文、秦国陶文、楚国玺印文字进行了探讨。
在进行字形考释、辨别和理论总结的同时,研究者们还认真整理厂战国出土资料并编制、出版了多种字表、辞书,如《中山王器文字编》、《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战国楚简文字编》、《包山楚简·字表》、《楚系简帛文字编》、《战国楚竹简汇编·字表》、《包由楚简文字编》、《郭店楚简文字编》、《楚汉简帛书典》、《简牍帛书宁典》、《楚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战国文字编》等,多达20多种,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文字积累了资料,提供了方便。
可以说,20世纪战国文字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研究战国时代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中国占文字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链条,战国文字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战国文字的范围尚不明确
“战国文字是汉语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链条,研究中国文字如果忽略了这个连接商周文字和后代文字的链条,我们对中国文字的认识就不个面,而且还会影响到商周文字研究的深入。”(272页)那么,首先我们就应明确界定战国文字,明确战国文字的范围。
战国文字,日前学界一致认为它是指春秋战国间的文字,即始自春秋终至秦灭六国时期的文字,历时约550年。那么,以年代命名的战国文字就应当而且必须是这个时期内的所有文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的倡导者,王国维把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两大部分,从而奠定了战国文字分区域研究的格局。他在《史籀篇疏证序》中说:“《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问西土文字也。至许书所出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其体与籀文、篆文颇不相近,六国遗器亦然。壁中占文者,周秦间东土文字也。”继后,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中把古文字划分为殷商系文字、两周系文字、六国系文字和秦系文字四系的同时,把战国文字分成了东方六囤和西方秦国两大块。裘锡圭先生承袭唐兰先生的四系划分,略改名称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仔细审视唐、裘二位先生对战国文字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所论述的“秦系文字”并不完全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而是涵盖了秦代的文字——小篆,“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59页)。这样就造成了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所跨时界不一致的现象。另外,小篆虽主要从战国时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但它毕竟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战国时期的文字进行规范整理的产物,是秦朝的正规字体,我们不应把它与战国时的秦国文字并称为秦系文字:
上述王国维先生、唐兰先生、裘锡圭先生三位学者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