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水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青瓷水盂
青瓷水盂(唐代)

这件唐代水盂高6.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4.1厘米,1979年出土于雁门邱王。水盂呈扁圆形,圈足,盂身上部似器盖。顶部置小盘口状圆形管,一侧开形流,釉色青泛黄。

水盂是文房用具,盛水以备磨墨之用,是古人读书写字不可或缺的工具。水盂最早出现于三国东吴时期,一直沿用到宋代。到唐代早期演变成敛口、鼓腹、假圈足的形状。至中期演变成平底水盂,腹部往往画4条直棱线。进入晚期,水盂的形状较多,有圈足水盂、平底水盂、四足水盂等。此件水盂造型奇特别致,在唐代极为罕见,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上林湖越窑青瓷的釉色大多数呈青黄或青灰色调,真正的“青”色并不多。从唐代早期的标本来看,釉色有青灰、青黄和淡青。到唐代中期随着装烧技术的长足改进,大量采用匣钵装烧,釉色以青、青黄、青灰居多,早期的釉层不均匀、无光泽感、透明度不高的状况不见了,而代之以均匀透明、光泽感强的釉层。唐代晚期的釉色以青黄、青灰、青泛黄为主,还有少量的青、青绿釉。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秘色瓷的釉层光亮、滋润、柔和,呈半透明状,是一种真正印证了唐人描绘的“千峰翠色”的青绿色釉。而这只小巧玲珑的唐代水盂的釉色呈上林湖地区青瓷典型的青中泛黄色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