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忏法
【大悲忏法】
佛教法会仪式之一。又称大悲忏。系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尊,以持诵大悲咒为主要内容的忏法。兹依香港东普陀寺所举行的大悲忏,记其次第如下︰
(1)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2)唱‘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再唱愿文。
(3)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并一心顶礼阿弥陀世尊、千光王静住世尊、诸佛世尊、正法明世尊、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观音所说诸陀罗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总持王菩萨、日田萨、月田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菩萨,接着顶礼迦叶尊者、天台教观四明尊者法智大师,最后顶礼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四王天龙八部、童目天女、虚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树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风神、土神、山神、地神、宫殿神等一切眷属。此段系为劝请诸佛、诸菩萨、诸神而唱者。
(4)引用经文。
(5)十称‘南无大悲观世音’,随着引磬一击即唱一字。
(6)唱《大悲心陀罗尼经》之中的‘我若向刀山……自得大智慧。’
(7)十声‘南无观世音菩萨’,十声‘南无阿弥陀佛’。
(8)引用唱念《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关观世音菩萨所说最重要的经文︰‘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9)读大悲咒本咒。
(10)读本咒后之经文。
(11)唱‘南无十方佛、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千光王静住佛、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总持王菩萨’,且绕行。
(12)最后唱三自归,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唐·伽梵达磨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大悲心陀罗尼经》,系大悲忏法之核心依据。此经翻译的年代不详,据传,唐高宗永徽、显庆年间(650~660),伽梵达磨曾译出《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又,金刚智、菩提流支、不空等亦曾译出大悲咒,但长期被读诵者系伽梵达磨译本。
在采用《大悲心陀罗尼经》本咒部分之前,所附加的‘南无大悲观世音’以下,至‘我若同畜生自得大智慧’经文,系出自《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所收录的《大悲启请》,此乃以大英博物馆藏的敦煌本(S.2560)为底本。此《大悲启请》题名之下,有文云(大正85·1295b)︰‘准经,凡欲受持,先志心念阿弥陀佛三遍。缘阿弥陀佛是观音本师矣。’系将阿弥陀佛信仰与观音信仰合而为一。
此《大悲启请》完成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但依此可知唐代以降,敦煌地方亦读诵大悲咒。此外,唐代宗密,也撰有《圆觉经道场修证仪》;活跃于唐末五代的永明延寿,在记述自己日常行持的《百八门》中,也包含有大悲心陀罗尼之读诵。另外,四明知礼之门人则全所编的《四明法智尊者实录》(收在《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中,有《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及‘大悲忏法三七昼夜一十遍’的记录。由此可知,大悲忏法的组织者系宋代的四明知礼。《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收录有题为四明沙门知礼所作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
此大悲心咒行法系从《大悲心陀罗尼经》取出本咒,再取经文重新组织为本咒前后之文而成。最初之‘一心顶礼’以下之诸佛、诸菩萨、诸神名,皆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如此将经文加以组织成忏法,可说是四明知礼的功劳。一般认为,知礼所组织成的忏法,主要是根据天台六祖湛然的《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将所谓《大悲心陀罗尼经》未组织的经文,分类组织成(1)严道场、(2)净三业、(3)结界、(4)修供养、(5)请三宝诸天、(6)赞叹伸诚、(7)作礼、(8)发愿持咒、(9)忏悔、10修观行等十科。此由《大悲心陀罗尼经》与《大悲心咒行法》的对照即可得知。
清代宝华山律师读体(1601~1679),曾摘取若干知礼《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的文字,废除根据天台忏法而来的十科分类,而重新加以组织。此外,清·康熙六十年(1795),嘉禾沙门寂暹合刻大悲忏法,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 ),又曾参阅数本,重新编辑。现在《卍续藏》所收录的大悲忏法,即是寂暹所重辑者。比较此《卍续藏》本大悲忏法与香港流布的大悲忏法(香港佛教流通处出版),内容稍有出入;其中最大的差异是︰香港在‘一心顶礼’的佛菩萨名中有‘天台教观四明尊者法智大师’之名。《卍续藏》本的大悲忏法,可能是在宝华山律师读体删文重纂时,不取四明知礼的十科分类,而于其时删除四明之名。
香港妙法精舍出版的《念诵仪规》中,有‘观世音菩萨圣诞祝仪’(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唱念大悲咒的行法。又,从《观音经咒灵感辑略》之类的书籍来看,其大悲忏法是由《观音经》、《般若心经》、《白衣大士神咒》、《六字大明咒》、《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大悲咒》、《赞观音菩萨偈》、《回向偈》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