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人的衰落

版权信息作者: (美)桑内特著,李继宏译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数: 354000
版次: 1
页数: 441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32745906
分类: 图书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定价:¥45.00
编辑推荐
本书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所著,全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失衡以及由此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桑内特对众多历史材料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完美地解答了诸多另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公共人的衰落。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好友,理查德·桑内特和他们两个人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学派。本书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本书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对于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这本经典的社会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借鉴的价值。
内容简介
在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中,理查德·桑内特和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不同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都有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这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对于我国的城市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为研究公共空间和个体主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1943年生于芝加哥,196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讲师(1968-1970)、布兰德斯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教授(1972-1998),1999年起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与文化理论教授,以及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教授,并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福柯有过合作关系。他的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音乐、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他的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以及三部小说。
他在学术生涯中因其突出贡献获奖无数,尤其是2006年,在德国“因为其对我们时代的理性的分析”、“在社会学和史学方面的突出成绩”获颁“黑格尔奖”,这个奖项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此前获奖的学者包括哈贝马斯、保罗·利科。
图书目录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部分公共问题
第一章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之外的爱
死亡的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的变化侣
现在中的过去
第二章角色
角色
公共角色
城市中的公共角色
证明或者可信性?
第二部分古代政制时期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观众:陌生人的聚集
谁到城市来?
他们住哪里?
城市布尔乔亚的变化
宫廷和城市的相互影响
第四章公共角色
身体是服装模特
话语是标志
充满激情的非人格领域
第五章公共与私人
公共表达的范围
自然表达处在公共领域之外
公共和私人就像社会的分子
分子破裂
第六章作为演员的人
普通人对作为演员的人的看法
狄德罗的表演悖论
卢梭对作为戏院的城市的控诉
卢梭的预言
第三部分19世纪公共生活的混乱
第七章工业资本主义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19世纪城市人口的新变化
城市的区域划分
城市变化和布尔乔亚的生活
公共商品
第八章公共领域中的人格
巴尔扎克的看法:人格是一种社会规则
公共领域中的人格:身体的各种新形象
戏台展示了街道不再展示的真实
人格和私人家庭
推翻过去的革命
总结
第九章19世纪的公共人
演员
观众
第十章集体人格
1848:个体人格战胜阶级
Gemeinschaft
德雷弗斯事件:破坏性的Gemeinschaft
谁是真正的激进主义者?
第四部分亲密性社会
第十一章公共文化的终结
第十二章卡里斯玛的去文明化
卡里斯玛理论
卡里斯玛和仇恨
电子技术加剧了过去的沉默
造星系统
第十三章共同体的去文明化
建筑在共同体周围的壁垒
建筑在共同体内部的壁垒
共同体的人性代价
第十四章失去演技的演员
游戏能力是公共表达的能力
自恋削弱了这种能力
自恋的调动和一个新阶级的出现
自恋是当今时代的新教伦理
结论亲密性的专制统治
附录“我控诉!”
译后记
媒体评论太了不起啦……这是多年来最有启发性和最吸引人的社科著作,桑内特教授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力令人仰慕。总之买下这本书,认真拜读就对了。
——克里斯托弗·莱曼一豪普特,《纽约时报》
书摘插图第一部分公共问题
第一章公共领域
现代经常被用来跟罗马走向衰落的那些年进行比较:人们认为道德腐化蚕食了罗马统治西方的力量,同样,现代西方称霸全球的力量也被道德腐化削弱了。这种观念虽然极其愚蠢,但也有点道理。粗略地看,奥古斯都驾崩之后罗马社会的危机与当今的生活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跟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的平衡有关。
由于奥古斯都时代已然逝去,罗马人开始将他们的公共生活视为形式的义务。公共庆典、帝国主义的军事需要、和家人之外的其他罗马人进行仪式性的交往,所有这些都成了义务;罗马人对这些义务的履行越来越被动,他们遵从公共秩序的规则,但在这种遵从之中投入的激情日渐稀少。罗马人的公共生活远离了血腥,他转而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追求一种新的信仰原则。这种私人的信仰很神秘,既逃离整个世界,也逃离作为这个世界一部分的公共秩序的各种礼节。当时这种信仰在近东地区有不同的派别,其中基督教逐渐占据了主流;最终基督教不再是秘密流传的宗教信仰,它本身变成了新的公共秩序的原则。
如今,公共生活也变成了形式的义务。多数公民对国家事务漠然处之故不待言,而且他们的冷漠不仅体现在对待政治事件上。在人们看来,对待陌生人的礼节以及和陌生人的仪式性交往,往好处说是形式而乏味,往坏处说是虚情假意。陌生人本身是危险的人物,在大都会这种陌生人的世界中,很少人会感到非常快乐。总的来说,非亲非故的人之间存在的纽带和法律关系可以被当成一种公共秩序,它是人群的纽带,是“人民”的纽带,是政治的纽带,却并非家人和朋友的纽带。和罗马时代一样,今天对公共秩序的参与通常被当作是随大流的事情,而这种公共生活开展的场所也跟罗马城一样,正处于衰落的状态中。
过去的罗马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在于公共生活的替代品,在于私密性的含义。罗马人私下追寻和公共秩序背道而驰的另一种原则,一种以对世界的宗教超越为基础的原则。而在私下,我们追寻的不是一种原则,而是一种自省,反省我们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感觉中哪些才是真的。我们试图生活在私人领域中,我们只要生活在这样一个由我们自己和亲朋好友构成的私人领域之中就够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这种私人生活的观念并不清晰。今天很少人会认为他们的心理生活是自发生成的,无关乎社会条件和外界环境。然而,在人们看来,心理自身又仿佛有一种内在的生活。人们认为这种生活是非常珍贵、非常精致的,如果曝露给社会世界各种残酷的现实,它就会枯萎;而只有被保护和隔离起来,它才会盛放。每个人的自我变成他首要的负担,认识自我变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正因为我们如此关注自我,对我们来说,找到一种私人原则、向我们自己或者其他人描述我们的人格是什么才变得极其困难。内中缘由是,心理越私人化,它受到的刺激便越少,而我们就越难以感知到或者表达出感觉。
奥古斯都之后的罗马人私下追求东方的诸神,他脑海中的这种追求和公共世界是分离的。通过让军令和社会风俗屈从于一种更高层次的、迥然相异的原则,他最终将这些神明曝露给公共世界。而由于私人意义的现代界定,非个人体验和亲密体验的界限并没有这么清晰。我们只有将社会转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系统,社会本身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也许清楚一个政客的工作就是执行或者起草法律,但除非能从政治斗争中看出这个政客的人格魅力,否则我们对他的工作不会有什么兴趣。人们谈论一个竞选职位的政治领导人时,会看他的为人是否“可靠”、是否“老成持重”,而非看他倡导的行动或纲领。这种无视诸多非个人的社会关系、过度关注个人性格的看法就像一个过滤器,影响到我们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它使发达工业国家中阶级的重要性变得模糊;它促使我们认为社群是由一群彼此自我封闭的人构成的,导致我们低估了陌生人之间(特别是城市的陌生人之间)的社群关系的价值。讽刺的是,这种心理形式制约了一些基本的人格优点–比如尊重其他人的隐私–的发展,也阻碍了人们理解如下道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非常压抑和紧张,所以只有当欲望、贪婪、妒嫉等不可告人的小秘密都被封锁起来之后,人们之间才可能有文明相处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分析–的进展建立在一种信念之上:通过理解独一无二的自我的内在运作方式,去除各种关于魔鬼和原罪的先验观念,人们也许能够从此不再害怕魔鬼和原罪,人们也许能够得到解放,从而更加彻底、更加理性地参与到一种处在他们自己的欲望边界之外的生活中去。人们大多空前地关注他们个人的往事经历和自身的情感,而这种关注被证明是一个圈套,而不是一种解放。
因为这种对生活的心理想象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我想用一个乍看之下似乎不合适的名字来称呼它:这种想象是一种对亲密社会的憧憬。“亲密”意味着温暖、信任和敞开心扉。但正因为我们变得在所有的经验中都期待这些好的心理感受,正因为如此之多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都不能提供这些心理回报,外部的世界,也就是非个人的世界,似乎让我们大失所望,似乎变得无味而空洞。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正在回到大卫•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中所作的讨论。里斯曼将内在导向的社会和他人导向的社会进行比较。在内在导向的社会中,人们的行动和承诺依据的是他们内心的目标和情感;而在他人导向的社会中,这些行动和承诺的依据则是他人的感觉。里斯曼认为美国社会,以及处于觉醒时期的西欧社会,正从内在导向社会向他人导向社会进行转变。这个次序应该颠倒过来。西方社会目前有点像从他人导向社会向内在导向社会过渡–只是过于关注自我的人们说不清内在意味着什么罢了。因而,公共生活和亲密生活之间出现了混淆,人们正在用个人感情的语言来理解公共的事务,而公共的事务只有通过一些非个人意义的规则才能得到正确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