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点

作者:何诚斌 编著
ISBN:10位[7801753429] 13位[9787801753427]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1
定价:¥24.00 元
内容提要
人类的一切矛盾冲突,精神痛苦,身体疾患,都是由于失去某种平衡关系的结果;工作和生活上的所有成功,包括事业的进步,人缘的和谐,家庭的幸福、友谊的长久、身心的健康都是善于保持心理平衡的人赢得的!
人生处处有平衡,找准平衡,创造成功。把握平衡的“金钥匙”,获得成功的最大值。找准人生的平衡点,掌握成功的主动权。最好的生活是淡泊,最好的快乐是平衡。智慧的平衡,理性的成功。找准人生的平衡,安抚躁动的心灵。
“人类一思索,上帝不发笑”,但是,如果人类不思索,上帝会不会哭泣呢?所以我理解上帝的笑是善意的,于是大胆研究和思索人类的心理问题,便有了《情爱潜规则》、《一眼看透人心》、《办公室几何》、《处世交友恰到好处》,以及这部《心理平衡点》等作品的问世。人类不仅要靠四肢生活,更要靠大脑生活。上帝会笑人的麻木更甚于笑人的思索。
编辑推荐
因心理问题导致事业失败、人际紧张、精神失常的人越来越多,而通过合理的心理应对维持心理平衡是赢得最佳生存状态的有效措施。作者深入生活,收集了大量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又容易被人忽视的案例,轻松地解说,合理地疏导,教更多人学会把握学理平衡点。
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鲁可
有没有一日暴富的神话?或许会有的,但早上是富豪晚上变乞丐的事也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于股市投资的人,除了要修炼一副火眼金睛,善于发现的抓住机会外,还得修炼自己的心灵,如果不把握好心理平衡点,你的自信可能带来灾难,你的一次失误会阻碍一生的发展。
北京首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汪建中
“恐惧惟一在自身,战胜自我应本人;倘若自己胜算,百般努力无长进。”谨将此言通过何诚斌先生的《心理平衡点》献给天下心理平衡与没有失衡的人们。
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副师职协理员 姚忠烈
我喜欢这本书的结构与语言形式,“心理的平衡”——你、我、他,谁都可能是这个角色,难以回避;“回归的站台”——无论是自我放飞还是迷失,作者以诚挚的祈求的双眼,盼望着每个人精神回归家园,没有教条的言语,而是以心理学、行为学、励志学知识作为站台的一片凉荫;“心灵绿处方”——不如说是心灵绿豆汤,喝过之后,心静下来了。谢谢老何。
青年诗人、作家《调适心灵的密码》著者 玄父
作者简介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但是,如果人类不思索,上帝会不会哭泣呢?所以我理解上帝的笑是善意的,于是大胆研究和思索人类的心理问题。便有了《情爱潜规则》(中国社会出版社),《一眼看透人心》(台海出版社)、《办公室几何》(当代世界出版社),《处世交友恰到好处》(“金牌做人”系列,当代世界出版社),以及这部《心理平衡点》等作品的问世。人类不仅要靠四肢生活,更要靠大脑生活。上帝笑人的麻木更甚于笑人的思索。
目录
第一章: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找平衡点
1 “我富有”
——不可用物质来交换感情
2 “他不理我”
——如何消除疑心病的折磨
3 “你讨厌”
——爱人怎么变得不可爱了
4 “他不够浪漫”
——如何让心与心一起共鸣
5 “你爱我吗”
——注定恋爱难成的几类人
6 “我有理”
——如何避免争吵升级
7 “他是坏男人”
——如何改变男人的刻板心理
8 “她平淡乏味”
——冷漠妻子可能发生婚变
第二章:在完美与不足之间找平衡点
9 “我能行”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太高
10“我不行”
——不可小看了自己
11“我要幸福”
——好日子离自己到底有多远
12“我了不起”
——眼里不能只有自己
13“我自卑”
——学会欣赏和肯定自己
14“我执着”
——顺其自然,让生活简单一点
15“我要得到”
——不能强迫自己去竞争
16“我不满意”
——完美是一种精神鸦片
17“我比他强”
——要自信而不能盲目自信
18“我很迷茫”
——如何消除忧郁的困扰
第三章:在信任与理解之间找平衡点
第四章:在坚守与放弃之间找平衡点
第五章:在面对与回避之间找平衡点
第六章:在宣泄与控制之间找平衡点
第七章: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找平衡点
第八章: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平衡点
第九章:在宽容别人与求得别人原谅之间找平衡点
第十章:在工作与休闲之间找平衡点
附录
前言
生活与工作压力过大,不知道如何缓解、释放,以至导致精神崩溃,这是现代社会并不少见的现象。有的人为了寻求所谓的成功,急功近利,不惜代价。人们不禁会问,如果用生命为代价,或者以牺牲爱情、友情乃至亲情作为交换条件,这样换来的金钱、地位以及荣誉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成功又有什么价值? 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行为常常背离生命与精神的真义;我们最难找的就是心理上的平衡点,以致迷失了自我。多少人感叹活得累,活得不容易,一身疾病,一生苦闷,遗憾多于自豪;有的人甚至只剩下空空的躯壳而灵魂无法安置,或者金满箱、银满箱而内心十分的孤独和空虚;有的人自轻自贱,羡慕别人活得开心…… 这一切..
书摘
不可用物质来交换感情
心理的失衡
一个坚持先干事业然后恋爱成家的男人,以为只要自己挣够了钱,就不
会找不到如意的老婆,他的目标是积蓄达到100万元,再去找女人结婚。熬
到了35岁,他离那个距离很近了,他以为自己有资格谈恋爱了,可是现实生
活却不像他想像的那样,一个他看中的女人,并不愿意嫁给他。他却以为自
己的财富还不够多,否则不会不能打动她。他接着追求另一个女人,还是没
有成功,因为对方看重的并不是金钱。他很痛苦,于是登了个征婚启事:有
车、有房、存款多少云云。果然应者如云,可是他却一下子心冷了,不敢接
受冲着钱而来的应征女郎。
回归的站台
男人通过积累财富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户主感”与成就感
,这两种感觉成为男人的动力,拼命工作,并在潜意识中把财富交换为爱情
。这一点有历史的渊源。在商品经济的初期,大量聚集物质成为男人乐此不
疲的游戏,认为有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赢得女人的爱。
有人进行对比:女人在衡量男人是否爱她的时候,往往这样揣测:他给
了我多少感情?而男人在询问自己是否爱一个女人的时候,会这样计算:我
给了她多少物质?
男人的角色意识决定了他们常常通过分配物质来分配感情。打个简单的
比喻:一个男人的薪水是1000元,拿到手的时候,如果他把700元交给老婆
,把200元交给父母,100元留给自己,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这个男人的感
情分配情况,依次是70%、20%、10%。或许你觉得这样的比喻有点可笑,
但仔细想想,天下的男人大抵如此。70%那份是责任和义务,20%是良心和
道德,而剩余的10%,则是对自己的辛劳的一份安慰了。
这本身就是一个失衡的分配,价值的倾斜,功利色彩浓郁,所以很多有
钱的男人,娶回美女后,心理又会不平衡,认为自己这么有钱,可以进行再
分配,于是又拿物质与感情交换,“养小蜜”、“包二奶”便成了他们的选
择。 物质尽管会决定爱情的走向,但不会决定爱情的最终结果。没有物
质的爱情很纯粹。有物质做基础的爱情。当然更好,只是不要把物质替代爱
情。更不要拿物质交换爱情。因为既然是交换,就可能经常变换对象,你的
生活就会极不稳定,刺激的背后是道德的背叛。一些男人太看重物质在爱情
中的作用,受男权意识(做家主)的影响,以致现在晚婚的人越来越多——积
累财富;婚外恋的人越来越多——物质过剩,以金钱交换感情,恋爱(性伙
伴)对象不断调换,而真正的爱情却一次没有。
只要两个人有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