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作者:李欧梵 著,王宏志 等译

ISBN:10位[780148858X] 13位[9787801488589]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1

定价:¥26.00 元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书中用维特典范及普罗米修斯典范(维特代表“消极的、伤感主义的”,普罗米修斯代表“动力的、英雄式的”),确把五四文人的气质及形象勾划得非常清楚,给了我们相当完全的写照。但如能同时探讨传统文化美感领域如何在下意识中左右了他们所建立的形象及运思习惯,则更可深入当时文化衍生的幅度。

作者简介李欧梵,哈佛大学教授,1939年生于河南,后随家迁台湾。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专攻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著有中英文著作《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西潮的彼岸》、《浪漫之余》、《中西文学的徊想》、《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随笔集《狐狸洞话语》、《世纪末的沉思》等。

目录中译本自序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文学界的出现

第二节 文坛和文人现象

第三章 林纾

第四章 苏曼殊

第二部分 两位倡导者

第五章 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

第六章 郁达夫:自我的幻象

第七章 徐志摩:感情的一生

第八章 徐志摩:伊卡洛斯的欢愉

第三部分 浪漫的左派

第九章 郭沫若

第十章 蒋光慈

第十一章 萧军

第四部分 浪漫的一代:同一主题的变奏

第十二章 现代文人与中国社会

第十三章 情感的旅程

第十四章 浪漫主义传统

译后记

书摘在中国的漂泊(1922—1925)

正当郁达夫重返故国,踏足上海,预备投身于新近创办的《创造季刊》之际,文学研究会的势力正如日中天,创造社受到苛刻的批评,尤其是郁达夫,更被称为“肉欲描写者”。此外,那时候支持《创造季刊》和郭沫若的泰东书局老板,又是以一种赐恩的慈善家态度对待他们,而杂志的销路也很令人沮丧:创刊号在两三个月内,才仅仅销去1500部。午夜里,两个悲愤的青年在上海的街道游荡:“沫若”,达夫叫道,“我们去喝酒去!”

把手同行,他们从一间酒吧去到另一间酒吧,总共喝了超过30瓶酒。最后,烂醉如泥,两个孤寂的黑影在外国租界的街道上踉跄回家。坐有外国人的汽车在身旁飞驰而过。跟着,他们开始诅咒外国人和外国资本主义。突然,郁达夫从人行道跑到马路中心,举手指向一部迎面而来的汽车,大声叫道:“我要用手枪对付!”

在上海一个月的游荡和酗酒,很快便令他不名一文。他只好接受郭沫若为他找到的工作:在安徽安庆一所法政学堂教授英文。在往安庆之前,他决定回到富阳的故居一行。为了路上的盘川,他押卖了结婚戒指。早在1920年他从日本回乡度暑假时已经结了婚,和新娘子相叙了几天,他又回到日本去。两年后,这个倦游的浪子回到家里来了。

在日本受了八年流离屈辱之苦的郁达夫,回家后发觉自己又跟母亲产生不和。母亲的古老思想激怒了他。很明显,做母亲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衣锦荣归。但是,她儿子回来时只带着两只皮箧。他母亲守寡多年,现在年纪大了,变得愤世嫉俗;而妻子却被卷入那常有的婆媳纠纷,一方面丈夫忽略了她,另一方面婆婆又因她丈夫而讨厌她。那一向温顺和服从的她,对于婆婆的责骂,也只能强忍和暗自流泪。

也许是因为他读了许多古典小说和诗歌,产生了一种敏感的缘故吧,郁达夫对于旧社会中的受害者有着极深厚的同情。基于这份同情心,郁达夫比他同期那一群叛逆者对于旧社会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认为旧家庭制度全是罪恶的,因此,为了要大胆反抗,他们便和传统的一切完全切断关系。但是,郁达夫却因为他的妻子而跟旧社会纠缠在一起,她的绝望和温顺令他涌出了一股热情。他带了她一起到安庆,在那里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几天团聚种下的“烦恼的种子”。在她怀孕的月份里,脾气暴躁的郁达夫总将在学校受到一切积聚的失望和愤怒之情,一一向她发泄。多次的吵闹,两夫妻洒尽不少的眼泪。最后,她甚至企图自杀。1922年的冬天,郁达夫的心情最为低落。他想过去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