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赵昧
赵眜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赵眜(?—前122年),《史记》称为赵胡,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二代君主,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国第一代君主赵佗的孙子,号称“南越文王”或“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于今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生平

赵眜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己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邹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邹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公元前122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历史影响

赵眜在位一共16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2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陵墓

赵眜死后,陵墓建在南越国都城番禺的西北角(今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历经2000多年,始终没有受到侵扰。1983年在此地建楼宇时被发现,被称为“南越王墓”,在陵墓内共出土随葬品1000多件,被认为是岭南地区已发现的陵墓当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墓主

赵昧
赵眜墓出土的丝褛玉衣

人身份最高的陵墓。该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也正好说明,在他生前曾自封为“南越文帝”。1988年,在他陵墓的原址建成“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对陵墓和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出土了丝褛玉衣。

《史记》之误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但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了“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而“赵胡”应该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可能是后人传抄错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