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页码:192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31723103
·装帧:精装
·开本:40
内容简介
《大便书》是一本借由绘画了解便便的健康丛书。以插画家寄藤文平的风趣图文,融合“寄生虫博士”藤田纮一郎专业独到的医学见解,在愉悦惊喜的阅读中认识便便的生成环境、反思对便便的定义及误解,重新正视便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对人类身体或地球环境,都将有更多不同以往的体会。
作者简介藤田纮一郎
1939年出生于中国东北,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医学部毕业,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所工作。其后担任长崎大学教授等职务,1989年担任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医学部教授,现为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寄生虫学、热带医学及感染免疫病学。1994年发表著作《微笑蛔虫》(讲谈社),荣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科学出版奖。藤田纮一郎为日本寄生虫研究第一把交椅,素有“寄生虫博士”之美称。另有《爱上寄生虫》(讲谈社)、《霍乱降临街头》(朝日新闻社)等多部著作。
寄藤文平
1973年生,插画艺术家、艺术设计总监、广告出版业畅销大师。主要作品有JT《成人香烟养成讲座》,以及同属JT的《重视礼仪》广告等等。2000年12月成立个人工作室“文平银座”,从事书籍装帧等设计工作。
媒体推荐
一直以来,便便都被视为日常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污秽之物。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便便之中充满细菌:如厕后一定要洗净双手,否则会将细菌吃进口中等等观念,于是人类发明冲水马桶、清道夫确实执行“扑灭便便”的重责大任,终于让便便渐渐从生活中消失,尤其素以“清洁”著称的日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然成为一个光鲜整洁、鲜见便便的先进国家。上述这些观念固然有其可取与必要之处,然而,人类享受丰硕的科技成果与干净清洁的居住环境之余,或许也应该想想这样的进化是否有任何不妥?《大便书》——迈向优质便便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停下一味“扑杀”便便的脚步,细细思考这个课题。
《大便书》光听书名就令人忍下住想一睹为快,虽为健康生活类丛书,讨论的主题又是令多数人“掩鼻而走”的便便,但作者舍弃由体内环保或美颜美容促进排泄健康之重要的铺陈方法,开门见山地以 “大便” 一词为题,毫不遮掩地向读者表明作者自身对“便便”这一对象的喜爱。书中囊括许多与便便相关的健康知识,加上作者寄藤文平天马行空的绘图,并间接穿插了日本著名“寄生虫博士”藤田纮一郎的独家专栏,形式新颖风趣,内容却又切中要点,在整体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次次领略意想不到的惊喜,令人不得不佩服《大便书》的创意构思与企画,以及书籍的冲突性与颠覆所带来的阅读乐趣,
便便呈现的状态与自身息息相关,从颜色、形状到气味,其实都透露了许多平日被我们忽略的身体警讯,跟着《大便书》里的专业解说,在日复一日的繁忙中维持身心健康,其实真的一点都不难。诚如书中提出的观点:便便是自身产生的东西,人类应与便便通力合作,如此才能维持大自然的完整循环,创造健康优质的地球生态。
阅读《大便书》仿佛轻松地翻阅一本漫画,读后却对自己的身体与健康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知,开始学着观察自己的便便,爱惜自己的身体,进而创造健康美丽的优质人生,书名虽为“大便” ,却绝对无损于假日午后佐以悠闲与咖啡,逗趣的图文与浅显易懂的解说,更足以让此书成为百忙之中随时翻阅的健康手册。
目录前言
推荐
从数字看便便
便便循环
便便面面观
便便的平衡
便便生态
便便色表
便便大学问
后 记
……
序言第一次
第一次触碰便便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还没来得及将长裤脱下,就已经大出来。
忍耐许久,心想就快到了,好不容易抵达厕所,但一走进去,精神一松懈就忍不住大出来。
我直接用手揪住刚跑出来的便便。
比想象中黏滑。
想象中以为和纸黏土一样的便便,如果要以某种东西形容,
我想说是湿肥皂会比较贴切,揪住的那一刹那,
从指缝间滑到睾丸后面,更糟的是摆弄之间,
便便从内裤滚出,顺着大腿内侧滑下,
再从长裤下襬掉到地上。
便便必须被温柔包围般的触摸。
这是我从便便学到的第一件事。
虽然现在可能已经不同,但便便是孩提时候的英雄。
厕所、桌子、运动场、墙壁,以及布满冬日白雾的玻璃窗。
所有的地方都能画上便便。
也是便便让我领悟绘画的乐趣。
但是近来便便却愈来愈不受重视。
连自己的便便也都不太看就将它冲走。
便便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却似乎距离最遥远。
这本书将以简单易懂、图文并示的方式解说便便究竟为何物。
受教于藤田纮一郎老师,我惊异于便便带来的乐趣,
同时认真地归纳整理。
能够再一次愉快地回忆便便的涵义,真是最大的幸福。
书摘2.从便便发现真正的「偏见」
我肚子里住着一只叫小马沙米的绦虫。这已经是第五代了。马沙米一天能够产下大约一百万个卵。但如果我只在冲水马桶排便的话,那么绦虫卵一个也孵化不了。只有在河川排便,才能使虫卵顺利孵化。 神田川流过我任教的大学前,只要在神田川排便,虫卵就会孵化,然后游入水蚤的体内。一进到水蚤体内,幼虫便开始成长。不过,在水蚤体内的幼虫无法顺利地继续生长,小马沙米的幼虫必须住进鲑鱼之类的鱼体里,才能成长为成虫。 因此,为了至少孵化一只小马沙米,我不得不特地到北海道的石狩川排便。因为石狩川不但有水蚤,而且还有鲑鱼群会溯溪而上。 现代人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文明」。虽然今日在方便舒适的冲水马桶排便,似乎非常理所当然,但是人类普遍使用冲水马桶,却造成绦虫的灭绝。 借着在河川排便,其实能够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生物。 然而,我们打从何时开始认为便便是肮脏的东西?我们将便便视为肮脏污秽的废物,并将其从社会表面隐藏起来。 但如果没有便便、尸体这些所谓的「不洁物」存在,「新生命」便无法在地球上诞生。 地球生物众多,各种生物经由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交替能量与营养素,并赖以维生。 生物们一方面吃掉其它生物换取营养,一方面也将身体不需要的便便排出体外。只要寿命结束,就会自然死亡,如此依照食物链的循环生生不息。 细菌能将尸体及便便等排泄物分解,然后将生物中的蛋白质或脂肪核酸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这些无机物以土壤或岩石的形式堆积在河川或大海中,慢慢累积,经过漫长时间,再度被植物转变成有机物,这就是植物的重责大任。 植物利用「氮的同化作用」与「光合作用」两种方式,将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并以阳光为能量,从无机物中制造糖类与胺基酸,也就是新生命诞生所需的原料。 换句话说,便便、尸体、细菌等所谓的「不洁物」为了维护地球生态,而担任重要职务。因此,现代社会消除便便等「不洁物」,其实是断绝了「生命循环」。 我们所处的社会不知不觉变得只肯定外貌,就连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也避免提及那些我们认为的所谓「不洁物」或「残酷的事」。大人们经常主张「萤火虫很漂亮,所以要好好保存它们的幸存区域」,但绝不会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谈到绦虫。 不仅如此,人们也已经习惯一见到蟑螂,就立即将它杀死。我想,这种心态就是所谓的「偏见」。没想到观察平日被我们忽视的便便,竟然会呈现出「偏见」的真正面貌。 江户时代完美的循环型社会基础是丰足的农村,而支撑农村的重要物质,即是江户时代人们的「便便」。 我在脑海中描绘未来的「偏见社会」:市区高楼林立、高速巴士与电车纵横交错。市中心有一条刻意保持自然风貌的河川,未来人们将在河川上便便,偶尔还有些鱼儿会浮上水面、撞上排便者的屁屁。 此外,河川两岸将种满花圃,各式花种颜色繁多,花团锦簇地绽放,其中还有促进排便的品种。 小鸟也为了便便聚集在这儿。种类繁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忙碌地便便。这些便便成为花儿不可或缺的重要肥料,让花圃开得更加灿烂。
寄藤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