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交通大学理学院始建于1930年,当时称为科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1946年更名为理学院。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恢复学院建制,重新成立了由数学、物理、化学3个基础学科组成的理学院。目前设有科学计算与应用软件、应用数学、信息科学、金融数学与统计、应用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应用化学8个本科专业系,数学、物理、化学3个教学实验中心,基础数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科学计算、应用数学、现代物理、凝聚态物理6个研究所以及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功能材料质介观物理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249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导师33人),副教授69人,博士后流动人员9人,青年教师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各种省、校级人才11人。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520人,其中博士生178人,硕士生406人,本科生936人。截止到2005年的五年中,共培养博士生92人,各类硕士生382人,本科生862人。
理学院作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层次理科人才培育基地之一,本着基础课教学一流、基础科学研究一流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方面,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及教材优秀奖15项,出版国家级“十五”教材及新世纪研究生、本科生系列教材24部,确保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水平始终在全国高校中位于前列。目前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四个分委员会的副主任及委员单位,设有国家工科数学和物理两个教学基地,肩负着国家建设和发展所需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
学院依托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陈省身先生力创的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功能材料质介观物理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强大的工程技术学科,在力争理科基础研究水平世界一流的同时,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连续获得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累计经费2000余万,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成果奖20余项。
目前,学院已形成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以信息、材料、生物、统计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之基础理论研究为新兴增长点的科学研究新局面。在保持老学科已有方向的特色、优势与领先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在更多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培养和选聘一批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使理学院成为承担国家相关基础研究的基地以及中西部地区高层次基础理论人才的积聚地。
理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
一.学院的学科特色、科研优势和学术带头人的情况
数学学科
学科特色、科研优势:
数学学科是全国最早设立应用数学专业、计算数学专业与信息科学专业的单位之一,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计算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数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且是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置学科(应用数学), 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和控制论)。在长期的发展中,该学科充分发挥所在理工医管文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坚持以有重大科学与应用背景的数学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瞄准近代科学技术前沿开展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形成了若个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带头人和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实力雄厚。数学学科依托所在工科大学的优势,坚持以有重大实际背景(围绕国家目标)的计算数学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瞄准本学科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展开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研究,坚持以培养理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意义重大、应用直接”的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这些学科方向包括:(1)偏微分方程理论与现代数值方法;(2)智能计算的数学理论与方法;(3)最优化理论与方法;(4)统计计算与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等。
学术带头人简介:
数学学科共有教授3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33人。
徐宗本,男,1955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973)信息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数学会理事长。8种学术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Banach空间几何理论与计算机算法,计算智能与信息技术的数学基础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神经网络的统一模型与理论、模拟演化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生物信息处理的算法研究,以及非线性算子理论。E-mail:zbxu@mail.xjtu.edu.cn
马知恩,男,1935年1月3日出生, 学士,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原全国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数学会秘书长、陕西省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微分动力系统与生物数学,E-mail: zhma@xjtu.edu.cn
张文修, 男,1940年10月6日生,硕士,教授,博导,中国模糊数学与系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工程数学学报》、《模糊系统与数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模糊数学、随机集、粗糙集、遗传算法、信息科学数学基础。Email: wxzhang@xjtu.edu.cn
李开泰,男,1937年12月生, 学士,教授,博导,国际计算力学学会理事。研究领域: 偏微分方程, 连续介质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大规模工程和科学计算, 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非线性物理中分歧、混沌理论和计算 。Email: ktli@mail.xjtu.edu.cn
徐成贤,男,1946年1月生, 博士,教授,博导,中国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 计算数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信赖域方法,内点算法, 金融最优化、风险度量与控制、投资组合分析与金融建模等。Email:mxxu@xjtu.edu.cn
王绵森,男,1941年7月生, 学士,教授,博导,全国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泛函分析;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Email:w.m.s@mail.xjtu.edu.cn
蒋耀林, 男,1966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理学院数学学科主任,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大型瞬态系统的计算理论及其在电路与系统中的应用, Email: yljiang@mail.xjtu.edu.cn
张可村,男,1943年5月生,学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从事最优化理论、算法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Email:zhangkc@xjtu.edu.cn
马逸尘, 男,1943年9年生,硕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Navier-Stokes方程,中子输运方程和数学物理方程反问题的数值分析,包括最优控制有限元、加罚有限元、流线扩散有限元、惯性流形计算以及多重网格,Email:ycma@mail.xjtu.edu.cn
程正兴,男,1940年11月23日生,理学硕士,教授,博导,工程数学学报总编辑。研究领域:CAGD、小波分析、信号处理、图像压缩、图像处理。Email:jgsx@xjtu.edu.cn
张讲社,男,1962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导,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从事数据处理中的算法设计、模式识别和计算智能方面的研究。Email:jszhang@mail.xjtu.edu.cn
王立河,男,1963年6月30日出生,博士,美国依阿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研究领域:偏微分方程经典分析,几何演化问题。Email:L.wang@math.uiowa.edu
张文鹏,男,生于1958年8月, 博士,教授,博导, 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及秘书长、《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副主编等主要从事初等数论、解析数论及代数数论方面的研究,Email:wpzhang@mail.xjtu.edu.cn
何银年: 男,1953年7月出生,博士, 教授,博导,陕西省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和《计算物理》杂志编委, 现在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和有限元边界元耦合算法的研究.Email:ynhe@mail.xjtu.edu.cn
彭济根,男,1967年5月生,博士, 教授,博导,理学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应用,智能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动力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Email: jgpeng@mail.xjtu.edu.cn
物理学科
学科特色: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科积极开展物理学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具有凝聚态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学与电接触材料、磁学与磁性材料、介电陶瓷材料与器件、量子光学、凝聚态理论、数学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
科研优势: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科在原子与腔电磁场作用动力学理论、光场非经典态的产生机制、电子俘获材料的制备、电极材料电弧作用的实验研究、纳米磁性材料相分析、介电、磁电、压电陶瓷的合成与分析、碳纳米管结构与物理性质等领域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此外,我们充分利用西安交大工科工程技术研究的优势,取得了具有丰富的物理学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研究成果。本学科研制开发的纳米电极技术,被国内百分之七十真空高压开关生产厂采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在1亿元以上。
学术带头人简介
物理学科现有教授17人(其中博士导师10人),副教授17人。
李福利:男,生于1957年1月20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原子核多体量子理论、量子光学中原子与腔场相互作用动力学、光场非经典态的产生、量子干涉效应与原子共振荧光光谱及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2001年6月评聘为校“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995);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
张胜利:男、1962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管结构与物理性质、软物质系统斑图的演化与生长控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EI收录4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一百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丁秉钧:男,1946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接触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主编“纳米材料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研制的CuCr触头材料已创产值近4亿元。
陈光德: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1. 固体光谱学(半导体和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2. 非线性光学;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物理类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二十篇被SCI收录,截至2003年11月,发表的科研论文已被国内外评论引用430篇次;
梁工英:男,195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纳米磁性材料。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课题有激光反应合成纳米复合材料,激光快速晶化纳米双相NdFeB磁体,纳米软磁材料等。近年来共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外文26篇,被SCI 收录论文20篇,被Ei收录37篇,被引用30多次。
宋晓平:男,博士、教授,博士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7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获奖人)。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在英国里兹大学高访1年,2000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高访3个月。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40篇,发表的论文被他文引用40余次,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王永昌:男,1938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红外上转换和光存储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纳米金属粒子的光学性质及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研究;原子分子的高激发态结构及碰撞动力学研究;微型激光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1982年,“镧系元素三元络化物化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四)。1985年,“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一)。1994年,“与热核聚变和短波激光有关的原子参数的研究” 获甘肃省高校1992-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2003年,“物理新技术在生物膜液晶态结构及抗癌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四)。
张淳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像光谱技术; 空间光学;大气科学; 信息图像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及低维材料的光学性质等。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市工业攻关项目等,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308、863―2基金和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近两年在国际重要光学学术期刊Applied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ptics A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篇;申请专利五项(已获4项) ;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校级教改项目8项;主编出版《大学物理》、《物理学》、《大学物理》(电子教案)等教材四部。先后获省(部)级、校级奖1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2002年获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3项;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化学学科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简介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是“211”工程建设的十大教学实验中心之一。也是“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建设单位,曾获“陕西省优秀教学实验中心”称号。并校学科调整后,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吸收了医学校区化学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现中心有教职工26人,承担化学教学实验室建设,全校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任务,学校省、部级工科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及教材任务,以及承担应用化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教学实验。也是全校大学生化学课外活动基地。并向校内外提供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分析、检测服务。
中心经“世行贷款”“211”工程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现拥有以下仪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高效液相色谱仪 ,粒度分析仪,双波长层析扫描仪,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
医药化学系简介
医药化学系由原医学院和药学院的四大化学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全系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者9人。医药化学系现主要承担医学院,药学院本科生和七年制的化学基础课教学,留学生的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课教学。同时承担部分研究生的选修课,如: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等。
近几年,参与国家教委教改项目一项,学校校改项目三项。在科研方面:承担多项横向和纵向课题,有国家烟草专卖局重点项目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卫生部科研基金一项,西安市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一项。几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8本。全系有科研室4个,拥有以下一些仪器:液相色谱-多极质谱联用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气相色谱-富里叶变换红外系统、四元、二元、单元色谱系统及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二级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紫外检测器,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提取系统等。
应用化学系简介
应用化学系是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理科)及应用化学硕士点的所在单位。承担应用化学本科生及硕士生的培养工作,同时承担东校区化学基础课教学任务。
应用化学系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者8人。骨干教师曾获“宝钢教学奖”“王宽诚奖教金”“瑞森奖教金”“开元教学奖”等,出版了《普通化学》,《工程化学基础》等教材及专著。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省教委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等。
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大型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的科研及教学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等收录。
学术带头人情况
化学学科现有教授5名(其中博导1名),副教授13人。
于德梅,女,1962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化学学科主任和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聚合物改性及纳米聚合物材料的相关研究。现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4项,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7篇已被SCI及EI 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及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多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
曹瑞军,男,1956年8月生,博士,教授,现任理学院化学学科副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主要从事精细有机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主要成果有《TR-聚氨脂防水涂料》、《TL-长效建筑模板脱模涂料》、《激光快速固化树脂>>等曾获陕西省科技厅科学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务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唐玉海,男,1957年7月生,硕士,教授;全国医学化学会理事。科研方向为药物分析、中草药现代化研究。出版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承担教改项目多项。
郑元锁,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与改性、橡胶及其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芳纶增强高压树脂软管、导电橡胶及电磁屏蔽材料、芳纶柔性绝热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数值化结构模型及性能优化、阻尼减振材料和树脂增强剂的合成。
二.聘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情况,是否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情况;
数学学科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数学学科共有30余人次来访,来访期间,均为理学院数学学科师生作了学术报告,并与师生座谈,就双发进一步合作问题开展讨论。
具实质性的合作有:
与香港中文大学长期有科研合作项目,每年我们都有教师前往进行科研合作,双方曾联合申请香港UGC基金项目5项,已取得一定成果,并有一些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美国Iowa大学王立河教授,是完全非线性椭圆和抛物型方程解正则问题的研究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有相当高的威望。现已聘为我校长江学者访问讲座教授,每年回校工作;
2003年12月9日,堵丁柱教授受聘就任我院院长职务,堵丁柱教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国际交往,他长期从事算法与复杂性研究,是国际组合优化与复杂性研究的著名学者和带头人之一;
该校名师马知恩教授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Fred Brauer教授,合作编写的《微积分》英语教材(已完成上册)。并合作发表3篇论文,其中关于SARS论文一篇;
世界著名学者Carlos Castillo-Chavez教授今年5月来访,访问期间我校授予Castillo教授 “荣誉教授”称号。具体合作意向:Castillo教授已书面邀请我系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位博士生和一位已获学位的博士赴Arizona州立大学合作研究1~2年,由他分别提供00/月和00/月的资助;邀请我系生物数学方面的教授访问Arizona州立大学他的研究组进一步相互交流;近三年每年可接受我系从事传染病动力学研究的教师或博士1~2人前往合作研究。他可分别给予00/月和0/月的资助;由他每年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举办的传染病数学建模暑期培训班上对我系提供1~2个名额,并资助在培训班期(2个月)的一切生活费用;他计划于2006年5月再次来校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讲授一个月的课程;他将为我校生物数学学科方面的发展,无偿提供相关的资料;
与美国Alabama大学JiaLi(李佳)教授合作已发表论文4篇,李佳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三次来校讲学,协助指导研究生及合作研究,共约4个月;
与美国Iowa大学H.Hethcote教授合作,已发表论文3篇,H教授两次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为我校客座教授;
与美国Ternessess大学T.hallam教授合作发表论文6篇,相互访问,对方为我校教师在意大利理论物理研究中心高级研讨班,提供资助名额6人次;
与意大利Naples大学,P.fergola教授,C.Tenneriello教授,L.Ricciardi教授等几位教授合作,两校签有合作协议(从93年至今),我院教师和博士生接受对方资助赴该校合作研究或参加会议,共约15人次,联合发表论文20篇左右;
与日本滨松大学Y.Takeuchi教授等合作出版了专著一本。马知恩老师负责其中以章月5万字;
计算物理研究室每年邀请10人左右国外学者来校访问,座谈、作报告,该研究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2人/年;
与美国休斯顿大学Glowinski教授(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法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合作,现以同意每年来华讲学一个月,共同培养研究生以及科研合作。
物理学科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物理学科共有12人次来访,来访期间,与理学院物理学科师生座谈,并作学术报告。
具有实质性的合作主要有:
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高级研究员Dr.Su-Huai Wei在固体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合作,提供实验样品材料,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
化学学科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化学学科共有9人次来访,来访期间,与理学院化学学科师生座谈,并作学术报告。
具有实质性的合作主要有:
与香港科大有科研合作项目,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
与日本岩手大学已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与法国居里研究所已申请了合作项目,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
三.学院目前在国外、境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友情况
陈掌星:SMU教授。博士(美国普渡大学,1991),SMU数学系研究生主任(2000—)SMU计算数学研究中心主任(1999—);终身教授:SMU(1998—);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科学大型计算,数学模型及工业应用;自1987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19余篇,其中被SCI检索53篇,论文被他人引用341次,引用的作者人数405人,单篇被引用的最高次数为32次。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0篇,被SCI检索21篇。以下列出主要的60篇文章目录。
李 亦:Iowa教授。爱荷华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李亦在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领域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成绩非常突出,得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成果,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其中一篇被SCI文章引用达74次,另外有9篇被引次数均达到20次以上,被SCI引用总计竞达295次之多。
孙伟伟: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陈蕴刚:日本东海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研究。
朱怀勇:男,1956年生,澳大利亚籍华人,现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学院电子显微中心高级讲师、女王研究员。他于1982年获得内蒙古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南开大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于比利时安德卫普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黄家化学会成员,澳大利亚黏土矿物组织成员,中国化学会成员以及日本化学会成员。
四.学院是否召开过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和发表论文的情况
数学学科
组织国际会议:
2002年暑期李开泰教授领导的计算数学组织了“国际数学家大会西安科学计算卫星会议”,出版了大会论文集(2003年,美国数学会出版)并在论文集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2003年,组织了“图像处理中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国际研讨会;
2004 年,组织了“应用偏微分方程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研讨会。
参加国际会议:
2002年12月,马知恩教授赴意大利参加数学及其应用国际性会议,并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作大会报告;
2002年5月,蒋耀林教授在美国Arizona参加2002年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年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
2002年8月,候延仁教授参加ICM2002-Beijing Satellite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并作了大会小组报告;
2003年,李开泰、何银年教授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2003年3月,马知恩教授赴日本滨松大学参加生物数学国际会议,并作为特邀代表作大会报告;
2004年5月,李开泰教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ICCP及2003年CCP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报告;
2004年6月,李开泰教授在美国California参加The Fifth AIMS 国际会议,并在小组作报告。
2004年6月,李开泰教授在广州参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PDE and Their Applicatio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2004年8月,李开泰教授在济南参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PDE and Numerical Analysis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2004年8月,李开泰教授在上海参加High Performance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2004年8月,李开泰教授在美国参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on,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国际会议,并作小组报告。
2004年8月,侯延仁教授在西安参加ICM2002-Beijing Satellite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国际会议,并作小组报告。
2004年5月,周义仓教授在Water参加了加东地区性的动力系统研讨会;
2004年6月,周义仓教授参加了加拿大MITACS、CMS和CIAMS的2004年年会,在CMS会议的分组会议上作了报告;
2004年年5月,何银年教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瑞计算数学研讨会;
2003年数学学科发表论文103篇(不完全统计),国际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94篇。2002年以来发表SCI论文122篇。
物理学科
参加国际会议:
2002年以来学科教师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
2002年以来物理学科发表论文情况: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收录55篇。
化学学科
参加国际会议:
2002年、2003年参加国际聚合物学术会议2次;2004年学生参加一次;
发表会议论文3篇。学生一篇。
五.学院目前常短期出国人员情况
数学学科
长期:徐成贤,张卓生,任春风
短期:何银年,侯延仁,阮小娥,周义仓、李乃成、徐宗本、蒋耀林、彭济根、
李开泰、马知恩等
物理学科
国家、单位公派1人
合作科研2人
化学学科
短期科研合作1人(法国)于德梅
短期合作研究1人(澳大利亚)高战
短期访问1人(意大利)郑晓晖
六.学院荣誉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名单
理学院荣誉教授
Carlos Castillo-Chavez(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系教授04,5聘)
理学院名誉教授
陈省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钱令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J.Lions(法国科学院院士,院长)
J.Strang(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
周修义(新加坡国立大学)
杨振宁(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周光召(中科院院士,原科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协主席)
陈佳耳(原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
Smale(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数学教授2001.5聘请)
丁肇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02.6聘请)
理学院客座教授
张建中(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梁 怡(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Herbert W.Hethcote(美国艾尔瓦大学数学系主任)
R.Leis(德国波恩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王世全(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及工程学院院士2001.5聘请)
范波涛(巴黎第七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12聘请)
Kunio Mori(日本岩手大学教授、副校长2001.5聘请)
江红星(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室主任2002.6
聘请)
魏苏淮(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2002.6聘请)
朱怀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院高级讲师,女王研究员2003.12聘请)
七.学院获批的外事项目
l 2003年被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有:
影响艾滋病传播生物学因素的研究(马知恩)
l 2003年被批准的学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
聚合物复合电介质的微观结构控制(于得梅)
l 2004年被批准的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
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李开泰)
l 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校级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
1.世界著名学者项目
材料科学中物理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 理学院 陈光德 040102
Navier-Stokes方程的理论和方法 理学院 李开泰 040109
2.海外留学人员项目
两种流体交界面动力学和稳定性分析及计算 理学院 李开泰 040303
八.学院环境、领导重视程度、投入经费
1.我院根据自己的基础特色和研究的前沿性,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工作,特别注重建立国(境)外学术机构及教授与教授、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目前全院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美国Iowa大学、意大利Napoli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有10多位教师、研究生在这几个合作研究组工作,对于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发挥了主要作用;
2.积极主动开展学术交流。2001年-2004年9月共邀请和接待国外专家讲学50余人次(2003年由于非典的缘故未能成行的除外);
3.积极选送院内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进修或合作科研。每年度都选送一些教师进行常、短期合作研究。这些人员回国后成绩显著,在本单位正在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4.学院党政领导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国际交流工作,在经费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院领导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外事活动和学术讲座。
九.对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建议
希望能增加外事经费,能对学院的外事活动用车予以照顾。另外,发出的外事活动通知最好能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页上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