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贵廷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侯贵廷,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7年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任北京大学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构造数值模拟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石油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国际会员,国际Gondwana研究会国际会员。
专长:构造物理学,大地构造动力学的数值模拟和活动构造的力学机制研究。
学术兼职: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海洋能源领域专家组成员;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Virtual Explorer》联合主编;EI收录的《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期刊编委;在国际上长期从事责岩墙群和超大陆对比研究工作,并成为中国分形组织分形数学地质专家。
国际合作:中澳合作研究项目(Asian Tectonics and Gold)中方负责人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The Map that changes the world)中国组组长
中加超大陆和岩墙群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重要学术贡献:提出了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新模式,并提出了PLUG力学模型解决了世界最大火成事件Mackenzie岩浆-构造事件的力学机制,即巨型放射状Mackenzie岩墙群的大地构造动力学问题,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国际论文12篇以上,包括著名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Gondwana Research (GR)。
主要从事超大陆裂解、裂缝油气藏和活动断层的动力学数值模拟工作。
获奖情况:
北京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07)
北京大学宝洁教师奖(2008)
北京大学正大教师奖(2007)
哥伦比亚超大陆研究成果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评为突出“亮点”成果
(Research Highlight 2006, ANU)
全国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十佳教师”(2003)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0)
北京大学岗松奖(1998)
研究兴趣:
1追踪世界热点大地构造问题开展大地构造动力学研究
(重点研究古构造应力场、超大陆和地幔柱动力学)
2活动断层破裂扩展机制研究
(重点研究首都圈活动断层的破裂趋势)
3 石油地质数值模拟(构造裂缝的测量、定量分析和预测)
主攻方向:构造物理学
(Modeling of Tectonophysics)
主要研究手段:
3 应力和应变的野外构造测量和解析
2. 构造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3. 物理模拟实验和岩石力学实验
4. 另外结合年代学、遥感地质学和地貌学
研究项目:
国家“863”项目负责人
(超长电磁波遥感探测技术原理研究);
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华北岩墙群侵位机制及超大陆对比研究领域);
国家重大专项“全球构造与盆地研究”北大负责人
国家重大专项“全球被动裂谷盆地”北大执行负责人
国家重大专项“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三级课题负责人
(呼和浩特城市活动断层分布规律研究);
中海油“北美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潜力分析”项目负责人
国防科研项目负责人
(兰州军区地下水探测研究);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
(胜利油区非烃气成藏机理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
(渤海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塔里木油田“柯坪碳酸盐岩裂缝形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参与国际对比计划257项岩墙群、440项和509项超大陆重建的研究。
另外,十年来先后负责和参加了国家973、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和胜利油田火山岩油气藏领域的研究。
主讲课程:
《自然资源概论》(本科生课)
《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非线性科学及地学中应用》(研究生课)
学术成果:
经过10年来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利用非线性数学和固体力学,模拟构造变形和地质演化过程的学术道路,发展成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向(Simulation of Tectonophysics)。重点研究重大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问题,如:岩墙群(华北岩墙群)和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的力学成因机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方法包括非线性数学分形分析、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岩石力学、古地磁、磁组构分析和地质年代学等。
(1)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根据加拿大地盾12亿年前古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提出了世界最大火成事件Mackenzie岩墙群的地球动力学成因机制,提出的Plug模型作为重要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JGR。
(2)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研究了岩墙群的时空分布,流动构造,古地磁学、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并结合构造应力场模拟,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侵位机制,给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前寒武纪构造应力场图,成果发表在著名的期刊Tectonophysics。
(3)结合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岩墙群的对比,提出了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新模式,并反演出古元古代末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新模式,该项成果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做了专题报告,并被评为2006年三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亮点”之一(Research Highlight 2006)。三篇成果连续发表在2008年超大陆期刊GR上。
(4)通过盆地分析和模拟,提出了渤海湾盆地为拉分盆地的模式,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中生代原型盆地,相关论文得到较高的引用率。
(5) 运用非线性理论(如:分形几何学和分形统计学)研究褶皱形成过程的流变行为,提出了褶皱复杂性的非线性定量分类方案,并推导出了影响褶皱复杂性的非线性理论公式。
发表论文:
现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30篇,国际SCI论文15篇。
先后在JGR、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Geodynamics、GR、JAES、SPIE、JVE、GJI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主要论文(Major Publications):
(1)Hou, Guiting, Kusky, T.M., Wang, CC, Wang, YX. Mechanics of the giant radiating Mackenzie dyke swarm: A paleostress field modeling.JGR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 press)(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SCI影响因子3.15).
(2)Hou, Guiting, Wang, Yanxin, K. Hari. The Lat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 stress fields and tectonic transmiss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Geodynamics (in press)(国际构造动力学专业期刊 SCI 影响因子1.8 ).
(3) 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insights from radiating mafic dyke swarms. Gondwana Research 14,395-409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SCI影响因子3.73).
(4)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1.3 ~ 1.2 Ga final breakup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from a giant radiating dyke swarm. Gondwana Research 14,561-566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 SCI影响因子3.73).
(5) Hou, Guiting, Li,J.H, Yang,M.H.,Yao,W.H., Wang,C.C.,Wang,Y.X.,2008.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ondwana Research 13,103-116.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 SCI影响因子3.73)
(6) Hou Guiting, Wang, Chuanche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1.8 Ga stressfiled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ectonophysics 422,89-98.(国际构造物理权威期刊SCI影响因子1.78)
(7)Hou, Guiting, Liu, Yulin,Li, Jianghai,Qian, Xianglin.2006. The evidence of 1.8Ga extens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the mafic dyke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Block.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7(4)392-401.(SCI影响因子1.56)
(8) Hou, Guiti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events: aulacogens and dyke swarm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6 (2): 48-63.(SCI)
(9)Hou, Guiting, Yi, X., Yao, W., 2006. Disscusion to the frac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xity of fractal folds. Journal of the Virtual Explorer, vol.22, 1-13.(Australian)
(10)Hou Guiting,LI Jianghai,QIAN Xianglin,et al. 2001. The paleomagnetism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eso-Proterozoic dyke swarms in the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 . SCIENCE IN CHINA(D), 44(2):185-192.(SCI)
(11) Hou, G. T., Wang, Y.H., Wang, S.Y. et al., 2000.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ltra-long EM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to the submarine explorati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74(2), 391-393.(SCI)
(12) Hou, G. T. 1998. Fractal simu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olds. Acta Geologica Sinica. 72(2), 217-223(SCI)
(13) Hou, G. T., Wang, Y.H., Wang, S.Y. et al., 1998. The possibility of the ultra-long EM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applied to the oil exploration. SPIE. Proceeding 3305 (国际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