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
【正文】
中元夜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余光中
月是情人和鬼的魂魄,月色冰冰
燃一盏青焰的长明灯
中元夜,鬼也醒着,人也醒着
人在桥上怔怔地出神
伸冷冷的白臂,桥栏拦我
拦我捞李白的月亮
月亮是幻,水中月是幻中幻,何况
今夕是中元,人和鬼一样可怜
可怜,可怜七夕是碧落的神话
落在人间。中秋是人间的希望
寄在碧落。而中元
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
如果你玄衣飘飘上桥来,如果
你哭,在奈何桥上你哭
如果你笑,在鹊桥在你笑
我们是鬼故事,还是神话的主角?
终是太阳浸侵,幽光柔若无棱
飘过来云,飘过去云
恰似青烟缭绕着佛灯
桥下磷磷,桥上磷磷,我的眸想亦磷磷
月是盗梦的怪精,今夕,回不回去?
彼岸魂挤,此岸魂挤
回去的路上魂魄在游行
而水,在桥下流着,泪,在桥上流
【作者简介】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在四川读中学,曾在厦门大学外文系读了半年,1950年到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先後任编译官及教职。1958年到美国进修,参加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第二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回台湾教书,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二度赴美任多家大学客座教席。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回台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教授及讲座教授,有六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活跃于文学界,经常演讲,担任文学奖评审,也多次获得文学奖,包括吴三连奖、中国时报、国家文艺奖、金鼎奖。多年来参与中华民国笔会之工作,并担任会长。多次应邀到中国大陆演讲、访问。其著、译共计四十多种。余光中诗文双璧,是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作家。他是学院诗人,一生追求诗艺的提升。早在1967年,余光中在《五陵少年》的自序中,就宣称自己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艺术的多妻主义者」可理解为「艺术的多美主义者」。在长达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近一千首诗,为「多妻多美」的信念下了完美的演绎。
【节日背景】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