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全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

沈全(佺)期:(656年 —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初唐诗人。青少年时代曾事漫游,到过巴蜀荆湘。上元中进士及第,后任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任通事舍人,转给事中。中宗复帝位,杀张易之,其幕僚被流放岭南。经儋州,过交趾,达州流放地。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

代表作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解】:

1、闻道:听说。

2、解兵:撤兵。

3、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4、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境内。这里指敌人的首要地区。

【韵译】:

听说黄龙冈驻边的防地,

连年打仗一直未曾罢兵。

这团可爱的闺中明月,

如今却常照汉家的军营。

少妇今夜思夫春心蜜意。

良人也在回想别离柔情。

谁能够带领一支好军队,

一举攻取龙城结束战争!

【评析】:

这首诗极写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的两地相忆。起句先说卫戌黄龙冈边土,年年不

休。接着写一对情人各自东西,同披月光:闺中营中,清辉共照,柔情相忆,彼此黯

然伤神。共同的愿望是有个名将能率领军队,一举破敌,结束战争,使天下亲人团

聚。

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

味。

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①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句用其意。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②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③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④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简析】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