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锤
“法锤”也叫“法槌”,但无论是哪一种叫法,都现了司法公正、文明审判、提高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起源法槌其实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惊堂木,以往中国法院审判,尤其是在基层法院庭审中有时会出现法庭秩序问题,而法官往往采取大声呵斥甚至猛拍桌子的做法,不仅影响执法者形象,也有损法庭尊严。
质地法槌制作选用的是质地优良的花梨木,是红木的一种,整套法槌全部手工精雕而成。一位技术员介绍说,法槌的生产要经过烘干、浸蜡等十几道工艺,生产一只法槌需20天左右,此外还要根据南、北方气候的不同决定法槌的湿度。
象征法庭开庭或继续开庭,先敲槌后宣布;休庭或闭庭,先宣布后敲槌;判决或裁定,也是先宣布后敲槌。我国法槌的设计与制作是大有讲究的:法槌的材质要选用花梨木,由民间雕刻家手工精雕而成;槌体的上端刻一个独角兽头,乃是古代陶治狱所用“性知人有罪,助狱为验”的神兽;底部的圆形与方形底座,则暗喻“方圆结合,法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槌柄刻有麦穗与齿轮,说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槌由主审法官使用,通常只敲一下。槌体顶部镶嵌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铜片;圆形和方形结合的底座形成强烈的方圆对比,暗喻方圆结合、法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底座四角上镶嵌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徽纹”图案,此外槌头上镶嵌的铜片将根据不同民族使用不同民族文字。整个底座以一块整木制成,敲击时声音敦实有力。
影响最早使用法槌的是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2001年9月14日,思明区法院院长陈国猛敲响我国大陆法院庭审第一槌。时隔将近一年,作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部分,法槌的使用正式推广到全国各地法院。
使用法槌虽然只是形式上的细小变化,但它反映了我国法律功能和司法理念的深刻变化,是近年来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的司法改革的一个动态缩影。
法官开庭审理案件使用法槌,有利于维持法庭秩序,控制庭审节奏,是树立司法权威、追求公正的需要。通过这种既定的司法程序及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法官的神圣感,约束当事人诉讼行为,以及增强旁听者的法律意识。法官是国家的司法者,负有保障法律实施的神圣使命。法官使用法槌,无形中增添了责任感和权威感,有利于体现司法的尊严,强化庭审活动的权威性、程序性和中立性。
司法的公正和公平,最终是由法官的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所体现,但是作为一种司法形式的法槌,在维护庭审活动的秩序,提高审判效率,从而确保程序正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法槌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司法审判的进步,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