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螅

水螅
hydroid
水螅属(Hydr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水螅纲(Hydrozoa)螅形目(Hydroida)动物。生活环包括3期︰1.自由游泳的浮浪幼体,约1公釐(0.04吋)长;2.附著生活的水螅期,由浮浪幼体固著後发育成,通常成群体;3.水母体。由水螅体释出。例如广布世界的薮枝螅水母属(Obelia)在进化过程中,许多螅形类的水母期保留在水螅体群体上。群体一般高5∼500公釐,有分枝,上生有水螅体。水螅体管状,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顶端有口,周围有一圈触手。水螅体的基端和与群体等长的一根有生命的总管(共肉)相连,个体间可通过共肉交换食物。共肉外面有一粗糙的几丁质鞘(围鞘)保护。群体随著水螅体数目的增多而生长,但也进行有性生殖。群体周期性也产生生殖体(子茎),生殖体释出浮浪幼体或水母体(随种类而异)。有些种类的水螅体能缩入水螅鞘内,水螅鞘是围鞘的扩展部分,但有的无水螅鞘。多数种类生活在海中,但有的在淡水中。水螅属(Hydra),单独生活。螅形目约有2,000种。
体呈指状,小型,肉眼可见,上端有口,周围生6―8条小触手,满布刺细胞,用以捕获食饵。身体可伸长达三四倍。基底可以在附着物上滑定,或以翻跟斗的方式来行动。常附着于池沼水草枝叶和石块上。生殖季节体面上可生出乳头状突起,即卵巢和精巢。也营出芽生殖。
最常见的有褐水螅(H.fusca)灰褐色,基柄部淡白色(图中是正出芽生出一小水螅);绿水螅(H.viridis),深绿色,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和它共生所致。
淡水水螅是生活在淡水中习见的腔肠动物,分布广泛,是无脊椎动物实验的重要材料之一。淡水水螅在世界上已发现4属,即原水螅属(Protohydra)、水螅属(Hydra)、柄水螅属(Pelmatohydra)和绿水螅属(Chlorohydra)。
区别鉴定:原水螅属在我国尚未发现。腔肠动物的无性生殖还有二裂生殖,一些种类横裂,如原水螅和有角海葵等。
柄水螅属体的柄部,从组织结构上看,其细胞组成与组成体部的细胞有明显差异,且柄部不生芽体,也无生殖腺发生,是和水螅属的差异。
怎样采集:水螅喜欢在清洁而含氧多的淡水中生活,因此,采集水螅的场所应选择水质洁净、水流缓慢的小沟、小池塘和水稻田。水螅喜欢附着在水草上生活,所以,采集时要仔细观察水生植物(如金鱼藻、眼子菜等)上面有否水螅吸附。采集水螅的季节,最好在春天(3-4月)和秋天(8-9月),因为这时正是水螅繁殖的旺盛的季节,很容易采到。水螅喜欢阳光,最好在中午采集。
采集时,先要选好采集地,仔细观察水草上有否吸附着无色或褐色的胶状小粒,若有的话,就是水螅,可以连水草一起采回。
怎样培养:在自然环境采到水螅,往往数量不多,有时采来后不能立即做实验,必须加以培养。若是短期培养,方法很简单。把采回来的水螅,连同水草一起饲养在池水里就行,一星期内不会饿死。
1养水 获取池水有困难,用自来水或井水代替,就得“养水”。因为井水里有较多的矿物质,而自来水里既有矿物质,又有残氯,都对水螅的生长不利,容易引起死亡。养水的方法:在自来水或井水里放入水草,4-5天后氯气自行散失,矿物质被水草利用。这时可用吸管把1-2个水螅移入水里,如果水螅不出现收缩现象,那么这些水就可以用来培养水螅。
2喂食 生活在自然界的水螅,主要是吃鱼虫(水蚤)。在室内培养,最好也喂鱼虫,一般每周喂2-3次为宜。在冬季,不易获取鱼虫,可以用牛肉切成细屑,晒干后饲喂水螅,量要少些,水要勤换,否则水易发臭。
3温度 水螅生活最佳水温是15-20℃。夏季室内水温要求控制在23℃以下,若屋内气温超过25℃时,要及时把培养缸移到阴凉处。冬季室温不能低于14℃。其他季节,水温很容易保持在15-20℃之间。
4换水 要培养好水螅,一定要保持水的清洁。喂食后,要及时把多余的食物(死鱼虫或牛肉屑)用吸管移走,以免水混或发臭。若发现水混浊,应立即部分或全部换水。另外,如果培养缸内有大量藻类繁殖时,也会影响水螅正常生活,应及时除去水藻,清洁培养缸后再换水培养。
怎样繁殖:水螅在室内饲养,若生活条件良好,特别是喂活鱼虫,往往生长很快,经常以出芽生殖进行无性繁殖。体下端1/3处为出芽区,每个芽最初为一个小水螅,以后其足盘部封闭,与其母体脱离,形成一个新个体。水螅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母体带芽数目较多,一般有6-7个,最多达18个,这么多新芽,在母体上往往呈螺旋状排列。
水螅有性繁殖一般是一年两次,时间在早春和深秋,在饲养水螅过程中,若人工改变水温,如从15℃以上升到20℃时或从20℃下降到15℃时,都能引起水螅卵巢和精巢发育,促使其进行有性繁殖。
多数水螅是雌雄异体,生殖能力很强,往往在形成卵巢或精巢的同时,仍能进行出芽出殖。
细心观察
水螅的运动很特别,不仅身体能伸长、缩短,还会作全身运动,移动位置。水螅的运动有屈伸前进(尺蠖式)和翻筋斗两种方式。你用放大镜对准吸附着水螅的水草,耐心地观察,能看到水螅的运动。有时,它用触手和基盘相互交替着附着在水草上,像翻筋斗那样地运动;有时,它弯着身体,用触手附着在水草上,然后基盘向触手的方向移动,接着触手固定在新的位置,基盘再向前移动,就这样一屈一伸地向前运动。
绿水螅因其内胚层中有共生的绿藻(Chlorella),体呈绿色。绿水螅在我国尚无正式报道。我们于1986年2月中旬在河南省嵩县伊河畔一水塘中采得绿水螅(Chlorohydraviridissima),数量不多。水螅呈淡绿色,体较粗壮,长5—9毫米,少数个体长于10毫米,触手6—7条,其长度短于体长。这是我国绿水螅的首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