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寺晨钟
梅峰光孝寺位于市区梅峰东麓,简称梅峰寺,与南山广化寺、龟山福清寺、囊山慈寿寺并称为“莆阳四大丛林”。“梅寺晨钟”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梅峰原名梅子岗,山上广植梅树,宋初建有观音亭。李泮夫妇于亭中祈子生李富,即于元丰八年(1085)舍地百余亩扩亭为寺。崇宁二年(1103),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次年赐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名报恩光孝寺,十二年更改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寺毁于倭患,万历年间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几座。1979年以来,在侨僧支持下,梅峰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使得这座“城市山林”更加气派。梅峰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
该寺坐西朝东,金碧辉煌。赵朴初题写寺名的山门石牌坊临街而筑,高大壮美。进入山门,沿254米长的中轴线拾级而上,依次为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宝殿、法堂兼藏经阁、大悲殿。大雄宝殿和天王殿的后檐角各有一对宋代瓜楞柱;明代建的瞻拜亭两侧,新建的3层钟鼓楼飞檐翘角、凌空欲飞。两廊还有配殿堂舍十余座,与主体建筑物连成一片,错落有致。
“上界涌天花重现莆阳名刹,元丰开佛国长闻梅寺晨钟。”题写在天王殿前面廊柱上的楹联概括了该寺的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梅寺晨钟,梅峰寺原有一口宋绍兴年间由名匠蔡通铸造的铜钟。这里有一则民间故事:钟挂上后,老和尚要北上,临行前嘱咐小和尚,要等一天后才能敲钟。可小和尚性急,刚过半天就敲钟,老和尚刚走到江口桥北福清县境的翁山脚下,听到钟声只好折回。后来老和尚闻钟的地方就被命名为“钟前村”,村子离梅峰寺五十里。要是小和尚听话,这口钟就可以传声百里。这个传说虽不可信,但蔡氏铜钟还真的有点神通。县志载称,早课钟声,可传闻至江口,且音有抑扬,“遇晴则,雨天则挫”,可预卜阴晴。前人有诗赞道:“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寺别有上方天。离离欲送风花落,点点曾添露草鲜。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竟梦唤沉眠。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蔡氏贤”。可惜,清光绪十三年(1887),驻在钟楼上的楚军不慎失火,楼钟俱毁。现在的铜钟,是民国初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的。钟高164厘米,外径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约1500公斤,钟身铭刻《大悲咒》和《钟咒》。后钟虽不如前钟神奇,但也很动听。每当晨曦初露,浑厚绵延的钟声从寺中频频传出,唤醒了这座千年古城,既使人赏心悦耳,又催人披衣奋起。
梅峰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八十年代建于山巅海拔55米处的三重檐、悬栏高阁式的大悲殿,殿高22米,殿中一尊高14.2米的观音坐像,为八闽之最、全国少有。据说,仅雕塑金身,就用去3斤黄金。殿中名人题写的楹联文采斑斓、笔势生动。兹录一则:“峰顶参梅花,听来百八钟声,声声入悟;门前对沧海,看遍万千春色,色色皆空。”(罗丹书)殿后有阶级可登殿楼走马回廊。置身廊上极目远眺,不但莆田市区尽收眼底,而且可以望见壶公山九华山之间一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乃至烟波浩渺的兴化湾。
大悲殿左侧约200米处有五层海会塔,也建得巍峨壮观。重檐飞,碧瓦映日,煞是好看。
历史上的梅峰,梅花布满了山头,花开之日,重雾弥漫了半座城池。如今梅花少了,代之以一大片龙眼林。春夏之交,龙眼花开,带有淡淡甜香的气味引来了成千上万只蜜蜂,旋舞之际,嘤嘤嗡嗡,也别有一番情趣。及至秋日,那一树树金黄色的龙眼,则是兴化大地最具特色的“正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