袄裙

音 aǒ qǔn
襦裙的另一种称呼
襦装探源
早期汉服交领上衣多称“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则逐渐代替“襦”一字。“袄裙”为“襦裙”的不同时期的称呼,她们都是指上衣下裙的打扮,并不特指明代襦裙。很多还人认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实这种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画中就很常见。
明代盛行衣掩裙的袄裙打扮,清朝汉女装继承了大体款式。袄裙的款式也影响了朝鲜宫样以及中国其他民族。
明制袄裙较有特色,上衣多为琵琶袖,收袖口,有袖缘,领子也有加护领。这种衫袄多配以百褶裙和马面褶裙。但明代的衫袄也有不加护领和袖子为直袖的样式。
PS:明代是否仍有衣在裙内的袄裙,在学术上仍有争议,因为至今没有实物证据,明人所绘仕女图为宋式,绘制前朝这是历代仕女图的一大特色,不可作为凭证。
到了民国时期,袄裙仍是上衣下裳的制式。长袄为高领、窄袖;短袄为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在日本留学生的影响下,年轻妇女穿用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不用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称“文明新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