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泽乡

1、地理位置
西泽乡位于市境西部,东经103°44'~103°56'、北纬26°07'~26°25'之间。乡政府驻地西泽距市区31公里,东部靖外、落水,南接热水镇,西面与务德镇相连,北与得禄、龙潭相接,交通较为便利,总面积390.48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70%,有耕地面积74230亩。全乡辖15个村委会。
2、建制沿革
民国7~20年(1918年~1931)属西区,29年为第九区。30年扩大乡。1949年4月属新五区,1950年6月改为第十一区,1952年改为第九区。1950~1954年间,先后划上格、下街、拖么归榕城,划上述迤归热水。1958年为西泽公社,1961年改为区,1970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4年6月划为务德,拖克两大片建立务德区,划赤水、向阳的部分村社归靖外。1987年改为西泽乡。
3、自然地理
3.1.地形
略似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四周高、中间低、西泽槽子居中,南、东、北、西四面有5条梁子四条河相间呈掌状分布,河流在中部交汇。最高点为北部大竹箐黑石头,海拔2503.2米;最低点大龙潭下小江边,海拔1770米。
3.2.地质
西部褶皱发育较差,断层则发育明显,西泽的西部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各式断层。如卜戛——戈平——洽波逆断层等。这些断层相互交错、切割,使这一代的地出露变得相当复杂,造成某些地层的缺失,岩层产状变化大,从水平岩层到直立岩层均有出现。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337~760米,上统峨眉山玄岩组,其岩性为杏仁状或斑状武岩夹多层黄绿、紫红色凝灰岩,厚387米。
三迭系下统仙关组,其岩性为紫、紫红绝为主的泥岩、砂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黄、灰等杂色,长石岩、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28~669米。下统永宁组,大多与飞仙关组相伴出露,分布较广。第四系全市均有分布,岩性为红色粘土,底部黄褐色粘土夹灰岩及燧石角砾,厚0~52米。
3.3.地貌
东部北盘江上游的马摆河、围仗河、可渡河、木冬河、清水河及西部牛栏和小流域河谷,包括西泽等地,由于沟河深切,从谷底至高山,呈“V”字形状。相对高差760~1380米。
岩溶地貌泛指海拔2000~2100米的垄岗谷地和石芽原野,如西泽等地的碳酸盐地区。由于垂直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向下发育,地面多洼地、溶洞、溶斗,地表起伏不大,多呈一些宽缓的垄岗或基岩裸露的浅丘。
3.4.山脉
山脉属乌蒙山中列山系。自西南向东北走向。正东有大窟坑梁子,属老官营梁子的支系,自东北向西南与马戛梁子对峙, 中间峡谷为睦乐河;南端的东部有马戛梁子相对,中间深谷为小江;向西有公座梁子;北部为分水岭;中间由租谷梁子和小竹箐梁子自西北向南延伸出两条山岭,一条为向阳梁子,一条为瑞井梁子。
3.5.气候与物候
西泽乡的气候属温带气候,最冷一月,最热七月。十一月上旬开始降霜,三月下旬终霜,五月进入雨季,九月后一般没有大雨。全年大风日不少于40天,多在初冬和春季,春季多西南风,较干燥。
4、水文
4.1河流
全乡有4条河流,属长江水系皆为时令河,西泽河发源于大竹箐,流向东南转南入小江,全长40公里。戈平河发源于夺格梁子,流向东南,在西泽小蒜地汇入西泽河;扯卓河上游为靖外小河、龙潭的泸基小河,发源于公鸡山、分水岭梁子,自西北流向东南汇入睦乐河;睦乐河发、源于老官营梁子,自东向西在杨家大地与扯卓河光汇。转入西南入西泽河。
4.2.水利工程5件,总容量3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1460亩。
5、土壤
西泽乡土壤主要有:红壤、红棕壤、黄红壤、棕壤等。
6、自然资源
6.1.水资源
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多于地表水,小江积水面积1256.1平方公里,河道高差174米,年平均流量6.2亿立方米,流量每秒19.8立方米,理论蕴藏量1.8万千瓦。
6.2.植物资源
植物品种繁多,植被覆盖率60%,林木果树较多。
7、特产
西泽白糖为包谷饴糖加工而成,色白如雪,味蜜甜,营养丰富,久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