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村
1、江西南康市十八塘乡楼下村楼下村位于江西省南康市十八塘乡东面,距十八塘圩5公里,东靠本乡内潮、樟坊村,西接本乡群丰村,南临唐江镇,北面与乌溪乡为邻。全村总国土面积7.8平方公里,共13个村民小组,559户,总人口2145人,其中劳动力1121人。全村现有耕地928.6亩,人均占有耕地0.43亩,林地面积7965亩,人均3.21亩。交通状况良好,塘内水泥公路从楼下村经过达内潮,常年通公共汽车。
2、江西省宜丰县石市镇楼下村楼下村,古称毗溪,又名毗岗,位于石市乡西南部、锦江之滨,东南临锦江,西邻库里村,北邻黄花村。建国前屑宜化乡,建国后成立毗岗乡,1956年 5月井入浪源乡.1958年成立新华大入,属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划归蓼市公社.1969年井入石市公社.1989年恢复楼下村名,1992年,全村糟松树山、楼下、南车、阳家、江家5个自然村;共有564户、2300人,总劳力987人,人平收入1024人。
农业以水稻为主,全村有耕地2931亩,粮食播种面积4722亩,经济作物4011亩,粮豆总产1837吨,油脂6.7吨;水产品出水量48.4吨;耕牛存栏205头,生猪出栏2721头,有林地504.4公顷,其中用材林385.7公顷,经济林116.7公顷,竹林2公顷,水果产量2.2吨。当年全村农业总产值320万元。
楼下村工业企业主要有榨油厂和砖瓦厂,两厂1992年刨利润3500元.当年全村工业总产值为9l万元。楼下民间制作的炮竹很有特色.长2尺.直径大者可达1尺.一个炮竹要用36把土纸(用土纸卷火药),每年正月初八燃放,响声甚大。
楼下村建国前就有正月扎社火,游菩萨、龙灯锣鼓等群众文化活动.50年代成立了甫山下剧团,演职员有20人,农闲时外出巡回演出.楼下村文化活动室是农民农闲娱乐的场所。楼下村在清代就有数所私塾.建国后,设立完全小学.1992年学校有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在校生300余名,教职工13人,建国后楼下村有25人考上大学。
3、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楼下村楼下村,以清初总兵杨世懋在此建“永安楼”,所在地得名为楼下。杨总兵是佛昙人。楼下社现有186户,724人,是杨总兵及其族人的后裔。有传裔于印尼。现村中尚存“杨氏家庙”,建于清代。
4、江苏省金坛市儒林镇楼下村儒林镇楼下村委人口数为2896人,暂住人口2000人左右。主要产业:花木、养殖业、儒林镇工业集中区。特色:养鸡场、螃蟹、生猪养殖、四季花卉。地理位置:239线、240线集宜兴、武进交界处,片区8个,3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总面积:5.99平方公里。
5、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楼下村楼下村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紫鹊界风景区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村民善于勤耕苦读,村内有始祖所建“四香书屋”,二广总督游子太、辛亥革命先驱谭人凤、民主革命战士罗澍苍都曾在四香书屋求学;名人罗永超系清道光举人;罗仪陆留学日本,系国会议员。解放后,这里学风日进,现在外有博士后1人、博士6名、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5人出国留学。村内现有保存完好的老屋院、庠地院、月形院、五房院、香花凼上院和下院、南林公院等54栋古建筑,大多系明清建筑。村里的一棵千年古樟有“神树”之称,吸引方圆数十公里的信士前来祭拜。
2007年初,省委统战部建设扶贫工作组进驻楼下村。在工作组的大力扶持下,村里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公路通组到户,建有学校、敬老院和“爱心书屋”,村党支部组建的“樟树神演艺团”成了活跃村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目前,镇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学习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条例”,共同保护和开发这个历史文化名村。
6、浙江省临安市岛石镇楼下村岛石镇楼下村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中,从改善村民基础设施建设和稳定山林承包制度入手,切实为民办实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村两委在村中安装了20只路灯,方便农户夜间出行;在居住集中地段摆设12只垃圾箱,全村垃圾统一处理,使环境卫生发生了可喜变化。在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支部根据镇党委部署,从该村实际出发,把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紧密结合起来,把“小龙门”两个离集镇较远的两个自然村通向外界的公路列为村庄建设内容,做好设计规划,筹集资金。干部明确分工组织实施,全村41名党员每人奉献10个义务工。由于干部精心组织,党员带头,一条长3.1公里,宽6.2米的村庄公路在去年12月全面动工,预计今年5月可竣工通车。
山核桃是这个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以往都是“四年一调整,六年一变动”,弄得承包户不愿在山上下功夫。党支部听取村民意见,调整承包期为30年。农户发展山核林有了积极性,许多农户采购山核桃幼苗,已新种山核桃幼苗2万多株。
7、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楼下村位于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楼下村,面积约5600平方米,四周筑有土围。1982年采集到硬陶片呈云雷纹、方格纹、圆涡纹、工纹、回字纹、曲折纹等,陶质网坠、段石石奔、石棒、陶拍、器皿、鼎足等物,还有青铜斧、铁石奔、青铜石奔、为西周时期器物。
营盘山遗址位于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楼下村东500米,为丘顶平台,平台四周土夯成围墙,南北长78米、东西宽70米,遗址西面高出稻田10米,面积5460平方米。1983年调查并采集到标本有陶垫、陶网坠、陶拍、石锛、石凿、石棒、青铜斧等。
8、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闽东革命老区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整洁宽阔的村道,科学规范的沼气池,古朴清雅的明清建筑,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无不焕发着新农村建设的气息。楼下村从建设新农村以来,在发展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村民素质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生财有道:红色旅游揉进精致农业
500亩葡萄园,绿意绵延;500亩茶园,层层叠翠。当你正陶醉在这片葱茏之中时,村头一块石牌又映入你的眼帘,上书毛泽东主席亲自为《福安县楼下村发生“中农社”和“贫农社”的教训》一文所加的按语,之后是名闻遐迩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千年古刹狮峰寺……精致农业揉进红色旅游,成为楼下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闽东延安”柏柱洋是全国18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被列为福建省15个红色重点旅游区之一,也是福安市、宁德市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楼下村借红色之旅的机遇,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精心培育和开发,开办与旅游相关的商店多间,增建公厕,完善食、宿、行条件,已开始收到效益。村两委规划建设2至3个上档次、上水平的农业观光园,供游客休闲观光。
立足村情,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向精致农业发展,在人均6分地上大做山地文章,搞葡萄、幼龄果园间套种,树立起葡萄、茶叶、养殖三根支柱产业。发动和鼓励村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向外地争取农业订单,今年,全村500多亩葡萄全部推广标准化栽培,果园套种高价值蔬菜鸡爪椒、密本南瓜、槟榔芋。新种植“金观音”、“铁观音”乌龙茶50多亩,新引进一家工艺茶加工企业,60多名村民被安排就业。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鸭存栏达1万羽,生猪存栏2600头,仅养猪一项今年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400多万元。
变脸有术:打造村容推出文化名村
当十七大精神宣讲团一行日前来到村民郭金祥家,女主人连忙打开沼气炉点火烧水招待客人。郭家养了20多头猪,砌了一口沼气池,供全家煮饭烧水点灯都有富余。猪粪利用来发沼气,家里整洁了,蚊蝇少了,空气也清新了。现在全村70%的农户都像郭家一样,进行了改厕和建沼气池,人居环境变得像城里一样整洁漂亮了。
楼下村自古是文明淳化之乡,村两委在集思广益基础上决心推出文化名村的牌子。发动村民修缮了古民居、铺设环村公路,在房前屋后种下花、草、绿化树。置办垃圾运输车、垃圾桶,聘请了固定的保洁员,在大力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全体村民开展“三清”、“六改”,一个“新、绿、亮、洁”的楼下村呈现在游人面前。今年5月,楼下村顺利通过了省“清洁家园”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
育人有方:提高农民素质注重实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合作化时期,楼下村村民李佬同敢想敢干,创办了“中农社”和“贫农社”,在全国都产生了影响。楼下村两委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解开观念箍子,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树立典型引路”等方法,培训和引导农民,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增加收入。
今年初,村里请来了福安市老科协的老专家,指导村民种下了700多株红心柚、200多亩脱毒马铃薯、200多亩速生香樟树。市、镇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来村里举办“乌龙茶种植培训班”,指导村民新植50亩“金观音”、“铁观音”乌龙茶,村里还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乌龙茶的种植和管理。村民还能在村信息室上网查询有关种养信息。在种植示范户刘荣进的带动下,村民投资4万元引进种植白鸡心葡萄12亩,还开展了避雨栽培。养殖示范户郑旺勤年收入15万元,村里掀起了养殖热,养殖蛋鸭1万余羽、肉鸭5万多羽,养猪更是村民的首选,全村年出栏生猪5000头,鸡、鹅、羊、牛的饲养也有所发展。刘荣进、郑旺勤这样的示范户全村培养了24户,致富带头人5人。[1]
9、福建省寿宁县斜滩镇楼下村隶属位置

楼下村委会位于斜滩镇东部,驻地为楼下主村。以斜滩溪为界,溪西属楼下村,西与斜滩村隔溪相望,东与钱塘接壤,北至香菇山,南邻元潭、外洋村。
旧时交通除水运外,就是爬山过岭,福寿、寿政公路通车后,与闽北及外界联系便利了,距县城32公里。该村曾被镇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等荣誉称号。村名由来
楼下村,初名“龙凤村”,又名“龙凤保”。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于是“龙凤村”易名为“龙凤保”。解放之前,悍匪猖獗,为了防御土匪突然袭击,当地村民在高处建造土楼,村民们多居于土楼之下,故称“楼下村”,并沿用至今。据记载,寿宁未建县前,楼下村隶属于政和;明景泰六年(1455)建县后,始隶属寿宁;民国时期,属斜滩乡;建国初期隶属斜滩区人民政府;1956年撤区并社,属斜滩公社;1984年10月恢复镇建制后,隶属于斜滩镇人民政府。村落居民
全村总面积19.77平方公里,村级地界为全镇最大的行政村,现辖楼下、磊石、猪姆岩、洋垱、大坪、刘坑、山坑湖、八斗洋、渡船头、秀溪、杨梅前、大丘田等12个自然村,计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14户,总人口1657人,世居村民全系汉族。历史人文
据家谱史料记载,楼下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群迁入,构建楼房,繁衍后代,发展历史与斜滩几乎相同。
复兴信记为民国年间寿宁最大商号,店址就在楼下街。原周宁人陈朝敦于清末在楼下街开设烟丝加工作坊,务实诚信经营,营业扩大,发展为股份制的复兴商店,生意做到闽北和浙南诸县,拥有40多艘木船往返福安赛歧转运土特产及布匹、杂货、海产品等货物。1932年还发行本号纸币(即银票),业务越做越大,信用经商远近闻名。陈朝敦经理乐善好施,赞助慈善事业,曾以五千担大米贴补供应寿宁、景宁、庆元三县灾民,得到官民称赞;1937年斜滩街遭火灾,复兴号捐赠饥民300石大米,度过难关,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许多人创业有成,发家致富,出现叶石生、叶石林、黄成长、温松振等一批新型农民企业家,立足上海、泰兴、温州等地经营多元化实业,并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建筑景观
楼下村最大的建筑就是陈朝敦的复兴店,占地近千平方米,粉墙包栋,冬暖夏凉,很有特色,既可开店又宜住家,防火防盗周全。
境内早年建有文昌阁,为文人敬神场所,兼作书馆,属斜滩“八景”之一;现时尚保存完好的福寿寺(俗称洋墩庵),均成为历史文物古迹。
楼下村地处龙江西岸,风景旖旎,山光水色。沿溪缓行,拾级而上,来到昔时“梵宇僧楼”的文昌阁旧址。文昌阁为六角三层结构,系民国期间斜滩读书人集资筹建,为文者敬神之处,兼作书馆,位于楼下近旁山包上,惜已毁于一九五八年。现时村中尚保存完好的有福寿寺(俗称洋墩庵)和万福庵。福寿寺(俗称洋墩庵)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万福庵,前身万安堂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古人曾用“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距龙江第一峰”、“斗垤鳏鱼楼下酒,山澄栗子雨前茶”、“未必当官皆润屋,富豪楼下拥雄资”的诗句来描绘当时斜滩楼下商业的繁华景象。民国年间位于楼下村的复兴信记是当时寿宁最大商号,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4)前后组成股份商店,批发为主,由经理人陈朝墩全权负责,经营烟丝、染布、海味、鱼货等。民国二十一年印发本号纸币,票面有壹元和五角流通闽东各县及邻县泰顺、政和、松溪,其票值比国民党中央票有保障,声誉甲闽东。陈朝敦先生乐善好施,赞助慈善事业,曾以五千担大米贴补供应寿宁、景宁、庆元三县灾民,得到官民称赞;1937年斜滩街遭火灾,复兴号捐赠饥民300石大米,度过难关,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物产经济
楼下村域海拔高度、气温均与斜滩相似,产业以农、林为主,林地面积7732亩,森林覆盖率达78%,有特色的产业是竹林品种多。此外,近年果树种植势头好,茶叶一项占村民的一半收入。
村民经济好转,生活居住环境条件明显改变,十几年来,全村新建楼房100余座,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新盖村委办公楼、沿溪环村水泥公路及防洪堤成为新风景线。[2]
10、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楼下村楼下村位于红花埠北首,东傍沭河,西靠205国道,北邻京沪高速公路,交通道路畅通便利。楼下 清初建村。因村处谢姓楼房的西面,得名楼下。现有161户、574口人。总面积610亩,耕地面积495亩。
1992年以来,该村响应党委政府号召,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村和畜牧养殖业,1995年该村又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使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种植业成为该村支柱产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