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亳州
花戏楼

自然资源

拼音bozhou地质环境

亳州全境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 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土在涡、蒙两县的山丘周围分布。气候环境

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 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 ,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小时,平均无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亳州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大风、冰雹、干热风、低温、霜冻等。旱涝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水文环境

辖区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涡河自谯城区安溜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集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谯城区淝河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利辛县展沟镇出境 入凤台、颍上县界,境内长123.4公里,流域面积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史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周代,此地称“焦”。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

亳州
曹操公园

,隶属砀郡。秦末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后,由于一时难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据谯县。西汉,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曹操在谯郡等地实行屯田,大力开展“军屯”、“民屯”,促进了谯郡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魏文帝皇初二年(22l年),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临,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

隋唐时期,几次更名,或亳州,或谯郡。明初,亳州降州为县,隶属颍州。弘治九年(1496年),亳县又升为州。清初,亳州隶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划为江苏、安徽两个布政使司。民国元年(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民国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县建亳州市,其隶属关系和辖区不变。1998年2月归省直接管辖。2000年5月设立地级亳州市。

民俗文化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辰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亳州拥有众多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其中包括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等多项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亳州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不为人知的姬俊(即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有一代圣君商汤;道家学说的创造人、思想家先贤老子,道家学说的传承与发扬人、著名的思想家庄子;有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文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等;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有中国道教上声益极高,被宋太祖称为“希夷先生”的陈抟,此外唐代著名悯农诗人李绅,画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巘(yǎn),也都出生在亳州。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古都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其中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一般文物古迹150处,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亳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历数起来犹如串珠,令人留连忘返。

亳州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药都之一,为四大药都之首,盛产中药材,尤以芍药最为著名,被称为 “亳芍”,药材市场由来已久。1994 年,亳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亳州市位于皖西北边陲的华东大平原地带,南襟江淮,北望黄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亳州历史悠久,史书称赞“境大货穰 体视大帮”,为“江北胜地,南北要脊”,是淮西一大都会、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鼻祖老子、圣哲庄子、魏武帝曹操、神医华佗、道教至尊陈抟、著名诗人李绅、巾帼英雄花木兰皆出生于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亳州留下了众多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其中曹操古运兵道,天静宫和蒙城尉迟寺遗址等享誉海内外。

亳州交通通讯十分便利,京九铁路纵贯全境,311、105国道和307国道在市内交叉穿过,济(济南)广(广州)高速公路与界阜蚌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泗许高速公路将在境内穿过,四通八达的公铁水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亳州物华天宝,物产富饶,尤其盛产中药材,是国家中药材生产基地,享有“药都”之称。1995年元月,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亳州亲笔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亳州全国最大的黄牛产区。亳州素以“酒乡”著称,同时亳州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优质烟、优质丝生产基地和国家定点鲜活农副产品批发中心之一。

行政区划亳州市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其中谯城区为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亳州市中心城承担着全市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领导和行政管理职能,也是市域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肩负着带动和辐射皖西北地区特别是市域“三县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涡阳

涡阳位于淮北平原,地处亳州市中心地带。位于北纬33°27′至33°47′,东经115°53′至116°33′之间。全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

涡阳城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新区街道“三纵三横”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基本完成,老区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城区实施了“光明工程”,水力资源丰富,程控电话、微波通讯、电讯网络覆盖城乡,通讯方便快捷,信息走廊全面开通,餐饮娱乐业繁荣兴旺。

涡阳交通便捷,境内涡河横穿东西,永青、濉阜铁路纵贯南北,与津浦、陇海、台漯干线衔接,大京九铁路擦境而过,距阜阳机场仅70公里。S202、S307省道在县城交汇。50公里长的涡河岸线建有客货码头,可直入长江,四季通航。

蒙城

蒙城,地处安徽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国土面积2091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场、办事处、工业园区),人口124.6万,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蒙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殷称北冢,周曰漆园,唐天宝元年更名为蒙城。是先哲庄子故里,是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是巾帼英雄刘金定的家乡。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刘海庙等名胜古迹。尤其是后来发掘的尉迟寺遗址,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利辛

利辛县位于皖西北部,隶属亳州市。始建与1965年5月1日,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人口146.7万,耕地11.70万公顷,辖26个乡镇,487个村委会。

利辛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典雅,交通便捷,河渠纵横,道路交织、四通八达。界阜蚌高速公路、亳阜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穿越镜内,京九铁路贯穿南北,西淝河、阜蒙河、茨淮新河、利阚河直通淮河,绿色环保兼收、县城距阜阳飞机场仅40公里。广播通讯全面普及、自动化程度令人满意。供点电网自动化控制,24小时热线全方位服务。

谯城

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部,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谯城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三朝古都”名扬海内外。

谯城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涡河水运直抵苏杭。311、105国道交叉穿越,济(济南)广(广州)高速公路与界阜蚌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泗许高速公路将在境内穿过。商丘、阜阳民用机场据谯城区仅百里之遥,全区城乡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谯城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烟、酒、药、桐是谯城区的四大经济支柱。饮益国内外古井贡酒出产谯城区古井镇,谯城区盛产中药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坐落在谯城区。

交通区位亳州交通通讯十分便利,京九铁路纵贯全境,311、105国道和307国道在市内交叉穿过,商(商丘)景(景德镇)高速公路与界阜蚌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泗许高速将在境内穿过,四通八达的公铁水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经济发展亳州物阜民丰,资源富饶,特色突出,经济繁荣,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拥有药材、酿酒、果蔬、烤烟、畜禽、蚕桑、矿产等资源和经济优势,地方名特优稀产品较多,特色经济凸显。1.药材

自古就有“药都”之称,是中医药文化的摇篮,盛产中药材。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之始,勤劳智慧的亳州人依华佗之灵气,靠土地之肥沃,借交通之便利,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益繁盛,经久不衰,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亳芍、亳菊被列入安徽四大名药,亳产白芍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近年来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多万亩,,种植400多个品种,新开发208种,从事种植、加工、购销中药材的人员达100万人之众,形成近千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市区内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该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100亿元以上,亳州已是名符其实的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药业经济已成为当地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因此,亳州赢得了“数天下药都,药材天地,歧黄事业,此城最古;量人间风采,神医故里,医药文化吾地独优”的美誉。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亲笔题写“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更加提高了亳州名列全国四大药都之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酿酒

酿酒年代久远,自古就是名酒之乡,如今已成为中国白酒大基地。自春秋起,当地人就用古井甘泉酿酒,此后酿酒业相沿不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家乡酿制的九酿春酒(又名减酒)贡奉汉献帝,被列为宫廷用酒,名扬天

亳州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

下;作为贡品年年进贡朝廷,“减酒”之名威震京师,至明代被正式列为贡酒。九酿春酒即为今古井贡酒之前身。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凝结而成的古井贡酒,以其“色清如水晶,香醇似幽兰”被誉为“酒中牡丹”,香飘五大洲,饮誉海内外,跻身中国八大名酒之列。其生产厂家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一级企业,“共和国500强企业”之一,现其产值、利税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亳州经济大厦的坚强柱石。以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拥有2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亳州古井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科、工、贸、金融为一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古井贡”已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其品牌价值达3l.33亿人民币。有千年酿造历史的安徽双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属国家大型一级企业,近年来曾创下了安徽轻工业三巨头之一、全国白酒行业排名第五的辉煌,其主要产品“高炉”牌系列酒,在国内外多次荣获大奖。

亳州是全国最大的黄牛产区,年肉类产量近40万吨,蒙城、涡阳、利辛三县是全国黄牛生产县的前三名,被誉为中国黄牛“金三角”,其中蒙城被誉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优质山羊、生猪、禽类的养殖也取得长足发展,以牛皮、山羊板皮为主的皮张年出口数十万张,各类畜禽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98年,涡阳成为全省第一个“活猪供港”基地。3.农副产品

亳州是全国优质农副特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叶等粮油经济作物。建有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水果日最高交易量400万公斤以上,年交易额3亿多元,辐射全国十多个省市,成为苏、鲁、豫、皖交界处100多个县市重要的果菜区域集散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科技推广中心,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被称为贡菜的珍稀蔬菜一一涡阳苔干,经开发产量逐年扩大,远销国外市场,涡阳也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4.工业

亳州亦是皖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现拥有机械制造、酿酒、卷烟、医药、纺织、食品、化工、建筑建材、印刷等十几大门类。除上述产品外,比较著名的还有“井中”牌系列食品、药品和洗涤剂,“安驰”牌微型汽车,“三星”牌化学肥料,“五洲”牌牛肉食品,“富利达”牌织造品,“康宾”牌汽车制动器,“华盛”牌铝制品,“亚珠”牌金刚石,“永青”牌系列化妆品等,近20种商标被国家、省工商部门认定为“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5.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经济总量达400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元。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粮食总产333万吨,增长49.6%,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涡阳、蒙城两县被评为全国种粮大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订单农业面积分别增长17.2%和15.3%。3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省级认定,10个无公害果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7个农产品获省名牌称号。畜牧养殖业由散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新增劳务输出17万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24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88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3.14 %。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7.3%。全市民营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83.4亿元、增加值50.4亿元。通信业快速发展,数字化通信网络初步建成,有线电视全面普及,数字电视开始启动。电子政务、企业上网工程继续推进,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人文环境亳州是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公元前1060年,称焦;公元前528年,楚平王改焦为谯;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28年)始称亳州。早在东汉时,谅即为豫州刺史治所,始为重镇。魏文帝代汉,资是魏“五都”之一。唐开元中,亳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宋朝时,亳为集庆军节度使治所。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为直隶州。由此可见,历史上的亳州早就是一个政治、军事重镇了。

亳州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千百年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出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道教鼻祖老子(今亳州涡阳人)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提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等,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他们为创造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亳州注重人文环境建设,致力于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新修的塔楼园林、人物雕塑、街心花园等多达360多个,为古城亳州增添了文化品位。正在开发兴建和即将竣工的“希夷文化广场”、“中药百草园”、“仿古药材大街”、“三国揽胜宫”、“沿涡生态公园”等,都是亳州新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亳州文学

汉魏[1]时期,曹操父子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师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文上开一代新风,带来了建安时期诗文创作的繁荣。其后,曹睿、夏侯玄、夏侯湛、夏侯淳、夏侯惠、曹冏、曹摅、曹毗等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作品。唐代,州人李绅以一首《悯农诗》流传后世。宋代,欧阳修、曾巩、晏殊、鲁有开等人先后在亳州为官,他们吟诗为文,给亳州文坛增添了光彩。明代,州人薛惠,精于诗文,给后世留下了大量文学遗产。清代,大兴文字狱,亳州文坛渐趋沉寂,文人文化活动多系私人交往,偶有吟咏,亦多流于临风啸月,不敢涉及时政,不但思想贫乏,艺术水平亦不够高。唯吴楚奇呕血为文,句必己出,不落窠臼,闻名于大江南北。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亳州先后成立了文学社、诗社、书画研究社等民间组织,进行文艺研究和创作。后《亳民导报》编辑常小照的小说《活路》在开封出版,旋遭国民党查禁,亳州文坛又渐沉寂。

建国后,当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创作活动和人才培养。文化馆组织了业余文艺创作组,辅导业余创作。创作组开始有20多人,创作了大量的相声、鼓词、小戏、诗歌等。后来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作品艺术质量粗劣,没有多少影响。1960年4月,杨明在《安徽文学》上陆续发表了文学评论《跳出框框》、报告文学《木雕王》、小说《星期日的夜晚》等作品。其后,1965年,杨德亮等创作的小戏《两块花布》参加了省戏剧会演。“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业余创作出现低潮。1973年元月,郭修文创作的小戏《一把斧子》参加了阜阳地区创作剧目调演;次年2月,由阜阳曲剧团排演,后被定为“阶级调和”和“中间人物论”。是年5月,徐痪的中篇小说《向阳院的故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100万册;后又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并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影响所及,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向阳院”。1978年4月,李先轶的儿歌集《柳笛》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亳县文化馆创办文艺刊物《芍乡》,为全县业余作者提供创作园地,联络了一批创作骨干。近几年,不断有业余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发表于各报刊杂志,业余创作活动十分活跃。

当地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蕴藏,民间文学创作工作受到各级文艺组织的重视。1958年,杨明和李绍义搜集的民间故事《半部青囊经》、《尖头棒、棒头尖》被收入《安徽民间故事集》。1959年冬,县文联组织人员搜集到一大批民间歌谣,其中有广泛流传的捻军歌谣。1961年初,又搜集整理了一批流传在本县的捻军故事,其中《打亳州》、《芦老照送粮》、《歪嘴子炮》、《温鸭送粮》4篇收入1962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捻军故事集》,部分收入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捻军故事集《圈圈战》。“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文学被当作“四旧”批判,民间文学工作者多被打成“黑帮”,收集、整理工作陷于停顿。1982年9月,北京《民间文学》编辑部特约亳县撰写一组曹操的传说故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开始恢复。次年5月,《民间文学》发表了《五色棒》、《修华佗庙》、《拦马墙》、《石人坑》、《乌鸡白凤丸》等作品。同时,县文联、文化局、文化馆联合编辑了《亳州传说故事》第1集,收入传说故事91篇,13万字,印刷3000册,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1984年9月,县民间文学协会编辑了《亳州传说故事》第2集,收故事109篇,17.6万字,印刷11000册。是年,马德昭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次年,杨明、郭修文亦被吸收为该研究会会员。

科教文卫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93所,在校生982789人,其中小学1776所,在校生524430人;初中299所,在校生279233人;幼儿园148所,在园幼儿57030人;特教学校3所,在校生980人;高中41所,在校生84191人;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生36925人。教职工58445人,其中专任教师42001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目前,亳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校生3226人(含成人大专);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3278人;电大亳州分校在读试点学生8300多人,为近年最好水平 全市现拥有国家级重点职高2所,省示范高中4所;拥有各类医院148家,其中二等甲级以上医院6家。亳州还是全国有名的“武术之乡”,全民性文化、体育活动遍及城镇乡村,高跷、腰鼓、舞龙、斗鸡、戏曲等极具地方特色。

科教事业成果显著,目前亳州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有科研机构12家,民营科技机构70家,各类科技人员4.7万人,其中科研机构有464人,2004年新登记的科技成果52??个企业被认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家单位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星火计划示范单位,3项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省级科技项目通过验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4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实现5.6亿元。"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两高"教育得到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卫生设施逐步改善,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奖励机制初步建立,基础工作全面加强,专项清理成效显著。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性体育取得较好成绩。环保专项行动成效明显,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涡阳县被列为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谯城区古井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人事、编制、统计、物价、侨务、对台、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人民防空、残疾人事业、无线电管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名胜景点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亳州大地留下众多的古迹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亳州现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保护单位22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国家级重

亳州
薛阁塔

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花戏楼,戏文遍布,彩绘艳丽,大殿威严,戏楼、鼓楼辅衬,砖木镂雕双绝,其建筑巧夺天工闻名于世,令人赞叹不止。

全国道教第一大殿一一太清宫,又名天静宫,俗称老子庙,规模宏大,建筑辉煌,碧瓦红墙,紫气萦回,庄严肃穆,气势非凡。陵丘埠巍然,古木虬枝盘空,苍碑夹道耸立,置身园中,凭吊先贤,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曹操运兵道——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古隐兵道,双道并行,纵横交错,建筑宏伟,相传为曹操所建,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

当代文史大家郭沫若亲题馆名的华祖庵,包括有“草堂经声”、“药圃流香”、“五禽鸣寿”等八大景观,庙祠完整,古朴典雅,实为亳州一大胜迹。

其它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占地十多平方公里,建筑考究,工程浩大的曹氏宗族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腾墓,其建筑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用料讲究,雕刻精湛,彩绘绚丽,出土文物精美,俨然一座地下宫殿。

有金碧辉煌,殿宇宽敞,孔子问礼处的道德中宫;

有造型美观,高耸云霄的薛阁塔和万佛塔;

有建筑巍峨,清幽雅静的佛教寺庙白衣律院及伊斯兰的清真石寺;

有嵇山之巅,古风依然的嵇康故居;还有市区内明清风格古貌依旧的36条老街、72条古巷等等,名胜遍布,古韵悠然。亳州的历史人文景观,与黄山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素有“南黄山,北亳州”之说。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

风土民情1.武术

亳州地处中原,武风昌盛。乡民多习武,特别是回民练武成风。亳州历史上武 人辈出,"五禽戏"、"晰扬掌"产生于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创,全国一些主要拳术套路都在亳州这一武术之乡生根开花。亳州武功在当代武坛上大展英姿,为世瞩目。2.剪纸

亳州的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好似一次剪纸大展览,引得市民们争相观赏。如今,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内和 许多单位的会议室,都饰以民间特色的剪纸,古朴、明朗、典雅、大方。它还作为礼品馈赠国外宾朋,并作为工艺品出口美国、澳洲、欧洲。3.高跷

在中国民间广有市场,亳州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训练有素的团体,场面一般很大,而且非常喜庆,里面人物各式各样,让人忍俊不禁,是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亳州高跷很有特色,且技艺高超。据传十八里集有 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而米不撒出,人送绰号"倒拐"。4.鬼会

也叫大班会,是一种鬼戏,它十分精彩奇特。每逢正月十五乡间大班会 演出,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纷纷登场。真是牛鬼蛇神,群魔 乱舞。5.三斗

亳州作为商业都会,文化古城,在社会市井生活中有许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 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6.肘搁

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 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7.地方戏

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梆剧,是亳州的特色剧种。近似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一剧种。解放前,主要由涡河固定书棚和地方一些不正规徽戏班子演出。另外杨金贵和鲍志安的相声也是亳州的历史传奇8.小吃

在亳州,历史悠久的清真小吃牛肉馍是亳州特有的小吃。涡阳的狗肉也是风味独特的,汤白肉红,入口香软,吃前再来口豆芽汤,美哉。其他的像瑞昌恒的点心、一闻香的包子、皖北饭庄的小糟鱼早已是昨日黄花,再也找不到了,痛哉!惜哉!

资源优势亳州是一座资源丰富,产业突出的特色新城,素有药都、酒乡、黄牛金三角之美誉。1、药业经济

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种植、经营药材之风经久不衰,素有"中华药都之称"。1995年,江泽民同志欣然为亳州命笔"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亳州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有中药资源170科,400多个品种,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达四万多公倾。加工实力雄厚,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中药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4种。目前,全市己初步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到中药材物流贸易,到中成药生产、研发的较完整的产业链。全市药材种植面积近百万亩,按GAP标准建设的中药材示范区基地10个。亳州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新建和在建的饮片加工企业4家,总产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亳州现有药品生产企业6家,全部通过或正在实施GMP改造。亳州现有药商营销人员十余万,中药产品年销售额达百亿元。中国(亳州)中国药材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药品质量最优,服务最好的药材专业市场。日上市量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5-6万人,中药材年交易额约100亿元。华亳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物流配送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允许经营中药饮片的物流贸易企业,被誉为"天下饮片第一店"。2、酒业经济

酒乡亳州共有大小白酒企业250多家,是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以古井贡酒为代表的酒类产品在中国酿酒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井贡酒以其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敦、回味悠长,从而被誉为"酒中牡丹"居中国四大名酒之列,另外双轮集团、井中集团、高炉集团、板桥酒业、庄子酒厂等也是名扬四方的白酒企业。3、黄牛金三角

亳州还是全国最大的黄牛产区。蒙城、利辛、涡阳三县有"中国黄牛金三角之称,己形成了规模化养殖、专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的新格局。2002年,全市黄牛存栏量达150万头,现有黄牛屠宰加工等企业近百家,所生产的牛肉食品、乳品、皮革制品销往海内外。4、农副产品基地和林木生产基地

亳州是全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叶等粮经作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亳州是皖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全国蔬菜生产大市,名列全国15强,蔬菜批发市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鲜活农副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亳州还被称为"桐乡"所产板材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近年来亳州市坚持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特色种植、养殖业得迅速发展。5、煤炭地热资源

亳州煤炭、金刚石、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涡、蒙、利三县境内己探明煤炭储量28.29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11%。许疃、 涡北煤矿已经出煤,二期建设正在进行,青疃、徐广楼、信湖、花沟、板集、刘店矿区的开发利用进展顺利,总投资50亿元的板集坑口发电厂前期工作逐步展开,预计十年左右煤炭电力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座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将拔地而起。6、人力资源

亳州市拥有人口576万余人,三县一区赋闲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为投资亳州,建设亳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友好城市1.国外:

日本四万十市、京丹后市

韩国荣州市

丹麦斯文堡市

厄瓜多尔克维多市

南非维岑堡市

巴西维涅多市2.国内:

吉林省通化市

上海市普陀区

发展成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亳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预计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0亿元,增长12%,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实现了经济结构由“三一二”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型。人均生产总值7800元左右,突破1000美元大关。全年财政收入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各类需求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服务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发展活力增强。改革步伐继续加快;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度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