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画家简介

郭建明,祖籍湖北黄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2006年考入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高研班。

作品参加黎昌第三届青年中国画年展获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第19次新人新作展、

郭建明

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 、西部风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河南省“五四文艺奖”美术金奖、 2007年中国当代实力派国画家提名展优秀奖、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 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并被国际奥组委收藏。2009年融.聚中国国家画院学术邀请展。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解放军画报》《中国书画报》《水墨研究》《国画家》《华夏美术》。出版有《艺术界--郭建明专刊》《中国主流画家影像现在时 — 郭建明卷》

现为河南省美协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画家、河南省当代青年院副院长、河南省青联委员。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画家郭建明艺术评论

传承与变通

-----郭建明人物画观后

■胡仲伉

郭建明是一位艺术上具有旺盛创造力的青年画家,他以大笔横扫的豪气与信心舞起在中国人物画创作领域的探索信念的大旗。灵气的洒脱通透和扎实的笔墨修养,都在讲述着他对中国画创作的传承与变通,以自己的理解阐释着对传统绘画中当代文化语境的构建,并以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演绎着中国画创作中的古典主义亦风情万种的微妙内涵。

勤奋、执着的郭建明是一位多产画家,创作中他以自己的独特视线与酣畅痛快诠释着一种心境的自由与笔墨的感性认识,以一个诗人的情怀在笔墨之外吟唱着一首和谐完美的自由与经典的心灵之歌,歌声优雅而

郭建明

奔放。总的说,他的作品是传统的,他的笔墨是传统的,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诚实的态度走一条传统与充满光明的道路,道路虽然崎岖但风光无限。记得著名美术评论家徐虹先生曾认为“传统不要以单一的面貌出现,传统是随着每个艺术家个性的发展呈现出非常丰富多彩的面貌”。由此,我便理解郭建明自始至终都虔诚的行走在对中国笔墨传统的传承与探索的路上,以求更大的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上心境与思想并非只停留在对笔墨修养与审美格调上,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便是在笔墨中是否已渗透着中国的文化因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笔墨特质问题。

郭建明的作品风格是抒情写意的。他以笔墨变化的丰富性营造出的一派水墨语境是张扬而鲜明的。无论他在新疆写生或在云南采风,目的是在寻找创作源泉,在制造快乐的同时,也在用心体验着大自然和感受生活付与的深情。这在他今天的艺术收获中,就能感受到。作品中的笔墨舒放,人物的神韵情采都给人一种想象无尽的审美愉悦。郭建明很年轻,但笔墨的老道成熟成就了他驾驭大幅作品创作的实力。当然,既然年轻,他同样就有对艺术的理想和抱负,并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那就是踏实做人、认真创作。

个性朴实的郭建明同样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上表现出了朴素却有个性化的笔墨语言。说“朴素”,是他对人

郭建明

物画创作的情感表达更是他在创作理念上由激情向平和的成熟体现,使他在含蓄的中国文化底蕴下释放出来的典型的人文精神。他作品中的笔墨沉厚而明快、色彩典雅而活泼,具有着难以言语喻的古典意蕴和时代气息。曾几何时,当代艺术界在高喊什么大中国画与大笔墨的“口号”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艺术创作形式的缺失和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式微,浅薄的拿来西方的绘画形式或视角语言用在中国画创作上并放言新派。中国画不能脱离笔墨实质,中国画不能背离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更不能割裂中国画笔墨的文脉底线。艺术需要创造,但讲任何一种事物静态的发展与壮大都是纸上谈兵。因而,创作语言的模式化与“笔墨等于零”的认知都是中国画创作之大忌。中国画更深的表达着中国文化及思想,也是一个画家精神世界的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读郭建明的人物画,我便理解和知会了他在对中国写实人物画探索和艺术之旅上所表现的个性语言和艺术精神多么令人感动和敬佩。从他的作品上,我读出的既是他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一种艺术态度,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更是他潇洒大气的笔墨语境带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和面对生命精神意义的纯粹与价值守望。

从找寻自我 至 物我两忘—— 解读青年画家郭建明

文/ 郭兴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生)

认识建明是在十几年前了,那时我们都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当时学习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画室安排在一排小矮房子里,冬天寒冷,夏天酷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度过了近两年的学习。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的干劲十足,学习都十分刻苦,不分昼夜地看书、画画,还经常性地大家一起做些随意性的研讨。有时同学们之间甚至争执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也许正是这种条件和环境,才使我们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促使我们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对那段学习生活和经历也更是记忆颇深。建明属于既刻苦又勤于思考的那种画家。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却具有北方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白净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平和的目光里充满着睿智。他可真的是一位“高产”画家,几天不见,他就能拿出一大批画,把你吓一跳,几乎怀疑他若干天不眠不休。有时又会为了思考一个问题皱好几天眉,茶饭不想。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建明现在的绘画风格和成绩。十几年来,很多展览能够见到他的作品,许多刊物报道过他的画绩,他也在不断的摸索探寻中苦苦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自己特有的表达模式,随着一批批新作的不断产出,他的画风日趋成熟。但建明依然对自己不满,这些年他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扎实的修炼传统功底的同时,他深知进院校学习的重要性,也因此通过刻苦的努力又顺利考进了中国画研究院研究生班。在中国画研究院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又看到了十几年前的他,他依然那么刻

郭建明

苦,那么努力,那么勤于思考··· ···我们还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他吧。这些年,建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次出行,他总是带回沉甸甸的收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大凉山彝族人物作品系列,以及新疆行人物作品系列。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董其昌在论述“画家六法”时说:“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画禅室随笔·画诀》)这里,“丘壑内营”是一种意象活动,是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的一种深刻感悟。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建明的绘画已渐入佳境,我相信他所苦苦追寻的他找到了,在他一幅幅惨淡经营的作品中,焕发出一股沉寂的力量。一个画家找到自己难,找不到自己更难,那便是物我两忘。这不仅是艰苦的劳作,还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悟性和坚实的艺术功底,从建明的画里我闻到了这种艰涩而又甘甜的气息。几次的学院深造,使建明造就了扎实的素描功底,反复的思索与锤炼使建明深得了中国画传统之精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使建明从现实生活与绘画实践中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笔墨图式。

郭建明

建明的作品是十分重视笔墨修养的,在他那笔笔生发的笔墨图式下,我看到了另一个全新的审美世界,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他在西方素描语言与传统笔墨修养之间构建出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把西方绘画元素成功的纳入了纯中国式的哲学内涵。对于笔墨的修养自古以来的历代绘画大师都十分重视, 清·龚贤认为:“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黄宾虹说:“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是一位公认的山水画大师,而其突出成就即在于对“笔墨”的创造性实践。所以建明一直十分注重自己的笔墨修养的提高和修炼,看他的画,总有一种气韵幻生、酣畅淋漓之感。五代梁·荆浩在《笔法记》中有言:“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唐代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所谓‘一笔画’,意即迅速地一气呵成的画。”(《历代名画记》)。建明那潇洒挥写的用笔及其酣畅淋漓的笔墨不能不说是他对传统笔墨深刻领悟的结果。 建明的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的人格与情感状态,他对生活和绘画是诉诸了自己全部情感的,他深深热爱着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去云南写生,他一待就是几个月,去新疆写生一个人一待又是几个月,回来后就是一大批的作品的产出,有的甚至是鸿篇巨制,相信只有毅力而没有对生活体验强烈的激情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其实生活态度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或曰人格的实现。而审美态度也就是一种情感状态。对于出行下乡采风和回家暗房制作,建明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进入自己的作品世界建明更是忘却了一切,忘情的遨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正是建明对现实生活乐此不疲的深刻体验,加之“澄怀味像”、“澄怀观道”的升华才逐渐完成了建明今天的人格理想与绘画追求。建明忘情于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他依然迈着坚毅的步伐游走于大江南北,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思索与探究之中,游走于中西方文化融会的交叉路口。他是自由的,快乐的,从找寻自我到无我两忘,他在忘情的快乐之中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绘画追求,相信他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快乐··· ···个人作品

郭建明
2010

郭建明
2010

郭建明

郭建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