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无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 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

清静,指清心寡欲;无为,指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 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顺应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 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学说,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

成语

释义 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出处 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