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思亮

钱思亮(1908年-1983年), 中国化学家,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曾担任北大化学系主任、台湾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学历
钱思亮,有机化学家、教育家。长期在大学执教并担任教学行政工作。对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发展,尤其是后来对台湾高等教育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多年,推动了许多新兴领域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扩展,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钱思亮,字惠畴,浙江杭县人。1907年1月9日出生于河南新野(淅川)。1917年9月入北京第二十五初等小学三年级,次年4月转学至天津私立第一小学。1919年初小毕业,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小学,于1922年毕业,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27年6月于南开中学毕业,9月考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1931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同年9月获庚款奖学金,与吴大猷、张兹闿(钱思亮内兄)由沪同赴美留学。入美国伊利诺州香槟城伊利诺大学化学系攻读学位。1932年6月先获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6月再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具有旋光性的双轮基质变为非旋光体的速度》。由于成绩优异,曾被选为Phi Beta Kappa 协会会员。同年8月,钱思亮离美回国,应聘至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讲授普通化学。在北京大学期间,钱思亮以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启发性的讲课深受学生的爱戴,课堂内时常座无虚席,不少学生只好在教室外听讲。他有超人的记忆力,多年之后,仍然准确地背诵出所教过的学生的姓名和他们的学习成绩,由此亦可见其执教之认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入敌伪之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三校被迫南迁,是年冬在长沙三校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钱思亮任该校工学院化工学系教授。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内迁昆明,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钱思亮任西南联大化学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由于治学严谨,循循善诱,在联大教授中颇负盛名。1940年其父在上海被敌伪刺死,钱思亮辗转取道,由昆明回到上海奔丧。事后因交通阻塞,只得滞留上海,在上海化学药物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钱思亮曾被委任为经济部化学工业处处长。1946年北京大学迁回北平正式复课后,钱思亮当即辞去经济部的职务,离沪北上,复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后任化学系主任。
1949年1月8日钱思亮偕夫人张婉度携三子钱纯、钱煦和钱复离开北平飞往南京。旋应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之聘赴台湾,任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并曾一度代理过台湾大学理学院院长,成为傅斯年的主要助手。在此期间,钱思亮致力于新生招考制度及转学制度的改革,为后来台湾实行的大专院校联合招生制度奠定了基础。1950年11月,钱思亮代表台湾大学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大学校长会议”。1951年3月由胡适推荐,钱思亮继已故的傅斯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任“中国化学协会”会长和“中国科学振兴学会”理事长。
1957年钱思亮与梅贻琦等五人受聘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三届评议员。1959年2月任台湾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后改名为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他以台大校长身份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四次院士会议开幕式,12月连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四届评议员。1961年8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四届评议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钱思亮和梅贻琦同时被提名为第四届院士候选人。钱思亮考虑到梅贻琦是母校校长(北平清华大学),作为学生对师长应当礼让,为此坚持请求撤消对他本人的提名,一时传为美谈。1964年钱思亮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属数理组。1970年4月王世杰辞去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后,经5月举行的中央研究院评议会选举,钱思亮被任命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任院长(前四任依次为:蔡元培、朱家骅、胡适、王世杰),台大校长由闫振兴接任。钱还兼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长。
1971年11月任台湾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该职前后共九年半。
1974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一次院士会议上,钱思亮之次子钱煦被提名为第十届院士候选人。钱思亮考虑到增补的新院士名额有限,一再吁请与会者不要投钱煦的票,把名额让给他人。由于他态度诚挚,言辞恳切,使与会者终于接受了他的请求。钱煦在学术界声望很高,当选本无问题,却因此而落选。直至1976年才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届院士,属生物组。父子先后当选为院士,堪称科学界佳话。
1980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在南港院部举办“国际汉学会议”,国内外参加者达273人。会议分为语言文学、历史与考古、民俗与文化、思想与哲学、文学、艺术史等共六组。钱思亮任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为该书作序。全书共九巨册,另总目录一册,内收中、英文论文218篇,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出版。
1983年5月,由台湾美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朱炎陪同,钱思亮赴西德和美国访问。在美国访问期间,钱的母校伊利诺大学为表彰他在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功绩,授予钱以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访问历时一个半月,钱思亮于6月回抵台湾后,终因劳瘁过度,被迫住院治疗,但他在病中仍坚持处理日常事务,终因患急性心肌梗塞症,于1983年9月15日病逝于台湾大学附属医院,享年76岁。为纪念钱思亮对中央研究院多年来的业绩,中央研究院将该院化学研究所新建的一幢大楼命名为“钱思亮馆”。
钱思亮任台湾大学校长近20年,他以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在台湾大学原有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使台湾大学得到很大发展,其中有不少经验是值得重视的。钱思亮清楚地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大学,教员是依靠的主要力量。于是他首先从健全台大的教员聘任制度着手,同时为了提高教员的学术水准,他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的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员出国进修,辅以重金聘请海外学者来校任教,使台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很快就得到长足的进步,并跟上世界科技与文化的潮流。其次他非常重视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极力纠正轻视大一课程的传统偏见。恢复了“大一课程委员会”,以加强对大一课程的指导,并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教授讲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加上他所推行的新生入学与学生转学制度的改革,使得台湾大学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良好的校风得以形成和巩固。这些措施和经验,与国内外大多数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基本上是一致的。
钱思亮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期间,非常尊重院士和评议员的建议和意见,注意时代潮流的导向作用,不失时机地增设或加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研究所。他不仅重视理论成果,而且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钱思亮早期著有学术论文“立体化学研究”、“酚类化合物之杀菌能力与其结构的关系”、“有机质在无机分析中之应用”等多篇,散见于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中,未能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他的主要成果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的品德和组织能力等方面也有不少可以为后人称道之处。他为人谦恭宽厚、律己甚严、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在化学界和台湾学术界享有盛誉。
简历
1907年1月9日出生于河南新野(淅川)。
1927—193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
1931—1934年就读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193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4—194年先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沙临时大学工学院化 工学系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
1940—1945年任上海化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5—1946年任经济部化学工业处处长。
1946—1949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
1949年1月—1951年2月任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并一度代理过理学院院长。
1951年3月1970年5月任台湾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曾任台湾中国化学协会会长,中国科学振兴协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第三、四届评议员,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后改为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
196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0—1983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董事长。在此期间,1971—1980年任台湾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于1983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83年9月15日病逝于台北。
钱思亮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1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与吴大猷、张兹闿一同赴美,进入伊利诺大学化学系,1932年获伊大理学硕士,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并随即获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大陆时期
1937年北京沦陷後,钱思亮随北京大学转赴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至昆明西南联大担任化学系教授。1940年钱思亮父亲在上海遇刺身亡,钱思亮回沪奔丧後无法再返昆明,便於上海化学药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至1946年又回到北大担任化学系教授、系主任。
台大时期
1949年钱思亮由北京经南京至台湾,随即被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聘为化学系教授及教务长,1951年傅斯年辞世後,即接任校长一职。钱思亮在台大任内完成了台湾的大学联招制度,替台湾高等教育选才订定良好基础。在台大20年校长任内,钱思亮在日本人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维系了台湾大学的龙头地位,也是台大师生最怀念的校长之一。
中央研究院
钱思亮1964年获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1970年於台大校长任内,接任王世杰为中央研究院第5任院长,1983年於院长任内辞世,之间主持过7次中研院院士会议。
钱思亮在中研院院长任内设立美国文化研究所、三民主义研究所、地球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及资讯科学研究所,并增设生物医学、统计学、原子与分子科学三研究所及分子生物学综合研究室四个筹备处,对中研院後续发展贡献良多。
1971年起钱思亮也担任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委,至1981年。
钱思亮有三个儿子,钱纯、钱煦及钱复,在各个领域均有不错的表现。钱煦曾经在1974年被提名为院士,但钱思亮考量院士为社会名器、名额有限,因此四处反拉票,钱煦因而落选,但1976年又被提名并顺利当选,父子同任院士,一时传为佳话。
为纪念钱思亮在中研院及台大的贡献,台大将理学院命名为思亮馆,中研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大楼也命名为钱思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