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临河

御临河,在渝北区境内蜿蜒流过,该河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四方山系,上至长寿区称沱镇接纳幺滩河,下到渝北区洛碛镇箭沱村与江北区五宝镇新山村之间的长江口,约一百多里。上世纪50年代,河里通行木船,把沿河两岸的粮食、肥猪等农产品装运出去卖到城里,然后又将城里的食盐、布匹等工业品运载进来卖给当地人,是这一方人千百年来的主要运输通道。50年代以后,逐渐有了公路,御临河里的木船就随着消失了。
御临河,原叫太洪江。长江岸的太洪岗,渝北区的太洪场(原太洪乡并洛碛镇),都源于太洪江之名。御临河顾名思义,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临,即到达或靠近的意思。笔者生长在御临河附近,听见过许多故事传说,但御临河的来历只有一个,就是建文帝曾到过这条河。

建文帝,乃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1398年朱元璋病逝,21岁的朱允炆继承了祖父的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便推行“宽政”、“减赋”、“锐意削藩”。由于“削藩”策略失误,而失去帝位。历史上有“自焚”之说,有“出亡”之说,成为明史第一大谜案。
从《明史纪事本末》中看到,在建文帝由密道逃出南京后,有“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的说法。说明建文帝逃亡到重庆,就有可能到达过太洪江,也就会有御临河的传说。
御临河的来历,也只是一个传说。然而,如今的御临河,风景如画,河上架起了一座座跨河大桥,沿河公路四通八达,旅游开发锦上添花。上有统景“温泉世界”,下有御临镇“排花洞”风光,中有龙兴古镇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还有复盛“御林山庄”。据说,正在设计开发“复盛御临河风景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