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男,1971年生。1993/96年于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2001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博士后;2001-2004年,先后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和汉堡大学激光物理研究所访问研究;2004年入选北京科技大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从2005年1月起,在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物理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基金”。2007年6月,担任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凝聚态物理、冷原子分子物理和材料物理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冷原子分子气体和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理论问题,特别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和超导体等相干物质中的磁性问题。

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导简历

顾强,男,生于1953年8月,辽宁锦州人。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副主委;现任苏州科技学院教授,钢结构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社员。

教育经历:

1982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

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8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顾强教授目前在苏州科技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兼在河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6.3—1997.12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主任;

1998—2002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导师;

2002至今任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学术任职: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学科评议组成员;

2.陕西学位委员会委员;

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4.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

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委员;

6.第三届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7.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8.建设部土木工程学科组委员;

9.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10.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1.《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建筑钢结构进展》编委,《苏州科技学院学报》主编。

研究方向与成果:

主要从事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的研究。参加过《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的科研工作及《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及施工规范》的科研和编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有多项研究成果经鉴定为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教材、著作3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项。指导博士研究生30多人,硕士研究生40多人。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层钢结构成套技术》),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各一项。

获得荣誉: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获冶金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科技新星,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奖,冶金部有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专家; 1996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1998年被陕西省教委,陕西省学位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陕西省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西安市劳动模范;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

2005年苏州市杰出人才提名奖。

完成课题(部分):

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相关屈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滞回性能及破坏机理》项目批准号:50378058。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